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

ID:21258181

大小:300.5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10-20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_第1页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_第2页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_第3页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_第4页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层次)(C100802)中药药理学(03046)自学考试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2016年版39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作用的主要成分、机制;主要现代应用与不良反应。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中医和针灸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学科。

2、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或自学,学生理解中药基本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掌握各类中药及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就和现状,为进一步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包括总论及各论。总论重点阐述中药药性药理、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中药研究的思路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每章主要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概述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主要(基本)药理作用,常用药物介绍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现代应

3、用及不良反应等。各论多数章节还附录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虽然该附录内容不列入考核要求,但是作为课程学习知识的补充与延伸,能进一步充实对中药的现代认识。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和药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沟通传统与现代、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中医药与西医药之间的桥梁性学科。就中药学专业而言,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中药学课程的药性理论等传统中医药知识作为中药药理学的指导,药理学课程作为中药药理学阐述中药现代科学内涵的核心前期课程。39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总论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4、(二)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地位、学科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2.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体内过程及其规律。(二)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地位1.与传统医药学的关系2.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3.与中药新药开发关系(三)中药药理学

5、的学科任务1.用现代科学理论阐释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及作用机制2.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3.参与中药新药的研发4.促进中药现代化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三、考核知识点(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二)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三)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四、考核要求(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任务1.识记: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2.领会:(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二)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1.识记: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重要事件(麻黄的现代研究;青蒿素的发现;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材)。3

6、9第二章中药药效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掌握:中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物质代谢的影响;中药五味的主要物质基础;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二)熟悉:中药扶正祛邪、调节平衡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关系。(三)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的认识。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药的基本作用(一)扶正祛邪1.扶正2.祛邪(二)平衡阴阳1.损其偏盛2.补其偏衰第二节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一)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1.四气的含义:即中药寒、凉、热、温四种药性。2.四气的现代研究成果(1)四气对机

7、体的基本作用: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对机体主要是抑制作用。温热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对机体主要是兴奋作用。(2)四气对机体各系统的主要影响(作用趋势):1)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物质代谢的影响(实验方法及指标变化)2)寒凉药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二)五味的现代研究1.五味的含义:即中药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2.五味的主要物质基础,与功效、药理作用的关系,在中药类别中的主要分布。(三)药性理论其他方面研究的现状1.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2.归经的现代研究第三节中药的不良反应(一)副作用(麻黄致失眠)(二

8、)毒性反应(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造血系统毒性:毒性表现,代表性中药及其毒性成分)(三)变态反应(中药剂型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四)免疫抑制(雷公藤、防己)(五)致畸、致癌及致突变作用(半夏致畸;黄樟醚致癌)(六)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