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76077
大小:63.1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8
《刍议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的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议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的构建【摘要】构建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关于就业问题重要论述的实现途径之一,是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服务社会经济更好发展的重要体现。现行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存有一些问题,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正常成功就业。只有有针对性的积极探讨和研究,才能真正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健康长效发展,真正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帮助大学生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成功就业。【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入,尤其是从1
2、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增加20-30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不完善,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导致客观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如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一、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专业
3、化、职业化、专门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目前来说,各高校具体负责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是由本校学生工作部门、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兼任,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专门化的培训和实践,没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学、就业咨询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对求职心理辅导、职业倾向度测试、求职技巧指导、创业指导等专业领域缺乏了解,其素质、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时代要求,他们也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准则以及职责、权利和利益的划分等,相应的办公条件明显不足,没有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因此不能全面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不能有效解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4、。另外,就业工作管理机构应该处于就业体系的中心地位,然而实际上其部门建设薄弱,地位不高,缺乏对全校就业指导的调控力。2、就业指导服务的职能单一,教授内容匮乏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比较单一,内容过于狭窄,普遍做法是针对当年毕业生的择业需要而展开,具体实施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大学生毕业阶段,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于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就业政策及规定的诠释和就业技巧的简单讲解。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科学内涵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就业工作缺乏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导致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方面,忽视了服务和教育的职能
5、就业指导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廉政教育以及择业心理、适应社会的引导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新常态的要求。3、就业指导服务的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就业指导服务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普遍需要,还要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和专业特点进行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各种会议进行“灌输”,例如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和真实需求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更谈不上一对一的个性化指
6、导,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同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乃至地区、全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索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4、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实效性不强,设置的专业领域与社会需求脱节全国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授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还没有有机地融入到高校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中,很少涉及到学生的专业领域,只是一种就业政策、招聘信息的传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素质和
7、就业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高校虽然对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高校的改革和对专业的调整并未完全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造成了高校课程设置与和社会需求的脱节,伴随而来的就是有些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面窄、需求量小,就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二、构建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的举措当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主要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就业辅导员”的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院系就业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从目前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来看,亟需构建一个全新的大学
8、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