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抑木扶土法治疗胃食管反流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抑木扶土法治疗胃食管反流临床研究黄规平广丙壮族自治IX隆安县中医院532700摘要:目的:就抑木扶土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临床研宄。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科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釆用U服奥美拉唑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而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抑木扶土法治疗。结果:50例研究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较)43例(86%),有效(症状有所减轻)6例(12%),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1例(2%),总有
2、效率98%,而50例对照组患者,显效33例(66%),有效5例(10%),无效12例(24%),总有效率76%,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抑木扶土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大量推广。关键词:抑木扶土法;胃食管反流;临床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吞咽痛、上腹痛、胸痛、反酸、烧心等,它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1],呈现岀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于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实质上就是由于食道内反流入了胃内容物[2],从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和不适症状。其
3、诱发因素及病因与脂餐饮食、进食寒冷、感受寒邪、精祌因素等因素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领域内,属于“食管瘅”、“梅核气”、“噎嗝”、“胃脘痛”、“吞酸”、“胸痹”、“呕吐”、“反胃”、“嘈杂”等范畴[3]。在临床治疗上,通过都是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抑木扶土法就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科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年龄32〜78岁,平均51.1岁,男性58例,女性42例。病程3个月〜3年,平均9个月左右。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检查或试验性治疗证实,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对照组,每组
4、各50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1.2临床表现:2例(2%)表现为反复咳嗽,2例(2%)表现为哮喘,2例(2%)表现为吞咽闲难,52例(52%)表现为胸骨后不适、上腹隐痛,42例(42%)表现为烧心、反流。所选病例中均无上消化道出血或食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1.3方法50例对照组患者釆用口服奥美拉唑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而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抑木扶土法治疗,方剂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15g茯冬20g白术15g炙甘草6g半夏8g陈皮15g木香10g砂仁
5、10g(后下)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5(先煎),7剂水煎服,日二次U服。1.结果表1从表1可以看出,50例研究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43例(86%),有效(症状有所减轻)6例(12%),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1例(2%),总有效率98%,而50例对照组患者,显效33例(66%),冇效5例(10%),无效12例(24%),总有效率76%,具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患者药后饱胀感消失,嗳气减轻,精神状态、食欲、便秘等症状较前好转,仍睡眠欠佳,疲乏无力,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无力,以上方加麦芽20g合
6、欢20g,7剂水煎服;三诊:胃饱胀感、嗳气均消失,食欲好转,睡眠、乏力较前改善,嘱其以舒肝丸、归脾丸巩固治疗。2.讨论3.1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1)胃食管反流病与情志失调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发病病因之一就是由于情志失调,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予证实。如王大冰、亓云玲、张太科等人[5]在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精神因素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吋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较为强烈的抑郁、焦虑倾向,且反流症状积分与抑郁、焦虑的平均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1)肝失疏泄,横犯脾胃继而发病人体的肝气会由于忧思恼怒过度、情志不遂而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横犯
7、脾胃、失于疏泄、肝气郁结,可使中焦气机升降中枢逆乱,而见上冲食道等症状。故木不疏土,致肝胃不和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原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精神抑郁、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无力均为肝郁脾虚之象,治疗上当平抑肝木,健脾和胃,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以扶土;陈皮、木香、砂仁、半夏、麦芽、旋覆花、代赭石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合欢、夜交藤理气安神;诸药合用,中土得健,木郁得舒,诸症痊愈。II又因长期精神紧张,思则气结,气机紊乱,肝气郁遏,木失疏泄,横犯脾胃,脾主肌肉,脾虚关门不利,胆汁返流;木郁化火,胆火上扰,胃失和降,变生疾病。治疗上当扶脾土,泻
8、肝胆,护胃降逆。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补益中气;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柴胡、川楝子、元胡、麦芽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