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57135
大小:4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5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本词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体会作品的丰富意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感受词人的报国热情。【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学习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2、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幻灯片)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⑥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展示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本词借景抒情、用
3、典抒情的表现手法。三、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生于北宋被灭十三年后的金兵占领的沦陷区,目睹北方人民遭受异族的压迫,幼年时,他的老祖父就殷切地把“忍辱待时”的复国愿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年轻的辛弃疾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志,终于在他22岁那年,也就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他率领一支由家乡父老兄弟组成的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汇合到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中,任掌书记,后率部投归南宋。归宋后的辛弃疾,在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担任地方官,积极从事抗金事业。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许多利国利民的积极措施,他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战,曾多次
4、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抗金复国大计,可腐朽怯懦的南宋朝廷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将他多次免职,使他闲居二十多年。四、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结合以上材料让学生概括本词可能具有的风格特征:豪放、悲壮五、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5、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六、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南归已12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
6、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男生齐读后,小组合作,探究上片(1)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幻灯片)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幻灯片)“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
7、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3)“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幻灯片)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他的知音。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4).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明确:“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5)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可让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遥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