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

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

ID:20432292

大小:6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0

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_第1页
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_第2页
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_第3页
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_第4页
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一如何理解抗战演剧?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抗战十年一般被称为戏剧的十年。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解框架,在历史的叙述上,这往往会导致一个悖论:一方面强调抗战戏剧的成熟、收获,另一方面,在具体实绩的陈述过程中,却只是沿用叙述其他历史时段时的模式,如是否有经典性文学剧本的产生,与都市演出团体和固定剧场相联系的演出状况,著名剧人在此一阶段的创作和活动状况等,而无法提出专门的评价标准,从而也无法给抗战戏剧的成熟收获提供什么有力的佐证(常常只能以重庆演剧、孤岛演剧或历史剧的兴盛等来佐证),更遑论突出抗战演剧的总体特点。在一些关涉抗战演剧的重大问题

2、上,比如战争与演剧的关系,流动演剧与(都市固定)剧场演出,独幕剧、街头剧、活报剧等戏剧形式与大型多幕剧的差异,以至对抗战演剧中,因为民众动员、文艺大众化深入开展而导致的中国现代戏剧的进一步民族化,现代演剧体系的建立等,也无法提供有力的说明。下文中抗战演剧将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使用,以此凸显其作为一种戏剧实践的独特性。主要有以下理由和考虑:  第一,抗战演剧无论在创作和观演的规模,演剧的内容和主题,还是在舞台的表演形式、新型观/演关系的塑造诸方面,都创造了空前的成绩,在戏剧民族化、大众化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独特的经验,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从量的大众化到质的中国化的关键时刻

3、。  第二,抗战演剧在创作态度和方法、美学策略、形式和内容、观/演互动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试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战争迫使演剧者离开了原来的都市舞台和以知识分子与城市中产阶层为主体的观众,走向内地,走向前线,走向小城镇和乡村,观众也随之变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士兵、农民和其他普通劳动者;创作方法常常采用剧团成员集体创作,题材和主题也经常与当时当地的事件、人物相关,剧本也常常没有定稿,而是接受开放性的诠释;创作人员不限于专业剧作家或演剧者,大量半职业或非职业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业余加入创队伍,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强调介入和参与;创作态度上反商业和消费,目的是进行社会动员(洪

4、深称之为社会教育);戏剧形式上融汇地方性的传统艺术形式,力争通俗易懂,但同时紧扣当代主题,使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强调地方形式和民族形式。  第三,抗战演剧是在战争形势下发生的,它的诸种特点都与战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战争决定了包括演剧在内的抗战文化承担社会动员及社会组织的使命,也决定性地塑造了精英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新型关系,同时也影响了现代中国关于文艺与社会和政治、新文化与传统和地方因素的关系的独特理解和实践取舍。当然,对于抗战的理解,不同的政治力量会产生不同的内容。但无论是国民政府的全国(民)抗战及与之相伴随的国家动员式理解,还是共产党人的民族解放战争及与之伴随的社会动员和

5、阶级动员相结合式的理解,战争因素及由战争带来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心理结构,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里,我只是指出抗战演剧与战争的关系,而无意就这一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乃至评判,目的是为了提请将关于抗战演剧的理解放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下。  第四,抗战演剧作为一个概念,其边界和内涵都相对比较明确。抗战全面爆发后,演剧活动即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此前也有类似的演剧活动7,但在规模和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差别;抗战中后期,尤其是1941年抗日统一战线出现公开分裂,抗日战场进入军事相持阶段后,抗战演剧在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演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与抗战有关,都市与农村、前线并重

6、的平衡发展的戏剧运动,仍是大部分剧人的追求。因此,抗战演剧在时间上看可以与全面抗战的历史阶段相吻合,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救亡演剧、民众戏剧和国防戏剧运动等可以看作是其前身与准备,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阶段,可以看作是其余续。从内涵上看,民族救亡、社会教育、民众动员和组织是其主要目的;大众化、民族化是其艺术上的主要追求;剧人的大范围高密度流动组合、深入乡村城镇的移动演剧队、与现实事件的即时互动、舞台形式上的不断变化和创新是其演出形态上的主要特点。  第五,抗战演剧注重的是文学文本和表演的并重。在战争条件下,演剧条件的简陋与演出过程的随机和功利,往

7、往使得固定性的文学性剧本很难保留下来,如果仅对保存下来的作为文学经典的戏剧文本进行考察,对抗战演剧这种注重社会行动的艺术形式,显然很难有一个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判断。马彦祥在谈到抗战戏剧时指出,抗战戏剧,特别是包括街头剧等在内的独幕剧,其文本的重要性要逊于表演,因为在这些戏剧的表演中,注重的不是剧本,而是表演和行动,不是依赖于一个固定的舞台,而是创和演员的创造性即兴发挥,不是去突出演员的演技,而是追求观、演双方的交流。抗战演剧中没有提出相对成形的表演理论,对于每一演剧行动的追溯,基本上只能诉之于剧人和其他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