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ID:20353963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1

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_第1页
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_第2页
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_第3页
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_第4页
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2  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掌握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贪婪( ) 堕落( ) 点缀( ) 苦熬( )冉冉( )   牙龈( ) 给予(   )    2.解释并积累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

2、中的词语抄写两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文章仅仅为了写树  而写树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  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5.根据课文,在括号内填入内容,可以找课文中的原句,要求说出理由。  (   )的行道树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

3、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  ★在你眼中,行道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文章仅仅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  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示例:  ⑴为什么说“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  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⑵为什么说“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

4、的点缀”?  ⑶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⑷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⑸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⑹文章仅仅为了写树而写树吗?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⑻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小结:《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  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4.你身边有那些“行道树”一样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  三

5、.巩固•延伸  (一)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C.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就像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二)阅读理解  ①我们是一列树,________________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

6、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________________绿叶,不必在夏日________________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

7、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1.请在文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动词。  2.第二节中画线的三处这分别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到了两次对比

8、的手法,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文中第三节括号中的句子?  教后感  七年级语文学案  7.短文两篇《行道树》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