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思想导论

汉代思想导论

ID:20244670

大小:205.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10-11

汉代思想导论_第1页
汉代思想导论_第2页
汉代思想导论_第3页
汉代思想导论_第4页
汉代思想导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代思想导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漢初黃老之學一、緣起(一)漢初的情勢-楚漢爭霸、中原混戰(二)思想趨勢1.治國的思考2.休養生息(三)漢初黃老思想在漢朝初年,以道家為主,綜合各家思想,以回應當時休養生息的時代要求,穩定新建立的一統帝國。(四)道家思想的發展二、文獻與思想(一)〈六家要旨〉1.治國取向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2.思想混融-以道家為主,綜合各家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1)道家的修身-專一凝聚(2)治

2、國之道a.與時遷移,應物變化b.指約易操,事少功多3.虛無因循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36。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1)無為a.去健羨,絀聰明b.虛無因循(2)循名責實(二)《黃帝四經》(《黃老帛書》)1.出土與內容(1)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2)〈經法〉、〈

3、十六經〉、〈稱〉、〈道原〉與《老子》乙本合抄。(3)陳鼓應認為最遲寫於戰國中期2.思想內容(1)道a.萬物的根源恆无之初,迵同太虛。虛同為一,恆一而止。……故无有形,大迵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載。……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知其形。(《道原》)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富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无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經法.道法》)b.相反相成靜作相養,德虐相成。兩若有名,相與相成。陰陽備物,化變乃生。(《十六經.果童》)c.守柔處下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經法.四度》

4、)d.爭與不爭作爭者凶,不爭亦无以成功。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守。(《十六經.姓爭》)(a)依天道為準(b)與老子「守柔不爭」的思想有異(2)道生法36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經法〉)a.提升「法」的地位-「法」是道在現實人間的規律。b.抑制監督君王之權力-立法者仍須守法(依道)。(2)重德用賢a.先德後刑先德後刑,順於天。(《十六經》)刑德相養,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彰。(《十六經》)b.任用賢臣帝者臣,名臣,其實師也。王者臣,名臣,其實友也。(《稱》)c.節用富民知地宜,須時而樹,節民力以使,

5、則財生。賦斂有度,則民富,民富則有恥,有恥則號令成俗而刑罰不犯,號令成俗而刑罰不犯則固戰勝之道也。(《經法.君正》)36陸賈(秦始皇17年-漢文帝4年;B.C.230-B.C.176)一、生平與著作(一)統治天下的策略陸生時時稱說《詩》、《書》。高帝罵之曰:「迺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史記‧陸賈傳》)1.逆取順守,文武並用2.稱說《詩》、《書》的意義(二)著作-《新語》十二篇1.應高祖的要求而寫(分析秦所以滅亡,高祖所以興起的原因)2.新的思考(1)順應天下一統的局面(與先秦思想不同)(2)開

6、闊高祖的視野(新的世界觀)二、對秦亡的反省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新語‧無為》)1.秦國的滅亡是陸賈親見親聞。2.反省秦亡是漢代思想的起點。(1)立場-人民的生存、統治者的政治利益(2)內容-窮兵黷武、尚刑殘苛、驕奢靡麗、所用非人3.反省秦統治即是反省法家獨尊的統治思想。三、仁義(一)天地人三才天生萬物,以地養之,聖人成之,功德參合而道術生焉。(《新語‧道基》)聖人成之,所以能統物通變,治情性,顯仁義也。(《新語‧道基》)1.萬物天生地養,而由聖人成就之。天,地,人參。(人的責任重大、人的地位崇高)2.道術就人以仁義參贊天地化育而說。36(二)仁義是宇宙萬物與人

7、間萬事的準則陽氣以仁生,陰氣以義降,<鹿鳴>以仁求其群,<關鴡>以義鳴其雄。《春秋》以仁義貶絕,《詩》以仁義存亡。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義相承。《書》以仁敘九族,君臣以義制忠,《禮》以仁義節,《樂》以禮升降。仁者道之紀,義者聖之學。學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新語‧道基》)1.仁義通貫天地與人倫。2.從《六經》說仁義。3.陸賈是儒者。(《漢書‧藝文志》)四、無為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無為〉)昔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