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ID:20239264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1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_第1页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_第2页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_第3页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_第4页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_第5页
资源描述: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2课时[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SAS”,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材安排了一个情景,通过让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出三角形,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教学目标]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SAS”,并能应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2、”,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及应用。[教学准备]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一小组分发两根木条,一枚螺栓。2.每人一把剪刀。[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小红为了测出池塘两端A,B的距离,她在地面上选择了点O,D,C,使OA=OC,OB=OD,且点A,O,C和点B,O,D都在一条直线OABCD上,小红量出DC=18米,她就知道AB的距离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ACB'B二、探索新知1.猜一猜:教师演示: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设置问题:将课后作业题5进行适当变形,

3、把教学背景从孤立的人工背景过渡到现实背景,并提出你想知道为什么吗?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动态形象的演示,使学生发现问题流畅具体,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①问:连结另两端所成的三角形能唯一确定吗?②如果将两条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大小固定,那么△ABC能唯一确定吗?2.做一做:(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验证猜想。)(1)、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AB=2cm,BC=2.5cm,∠ABC=60°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2)、将∠ABC的度数换成20°,再试

4、一试,情况会怎么样?通过“猜一猜”和“做一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得出: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教师强调:必须是“对应相等”。)几何语言:如图,若∠ABC=∠A′B′C′,AB=A′B′,BC=B′C′则△ABC≌△A′B′C′。(3)画△ABC,使AB=2cm,BC=2.5cm,∠ACB=40°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学生画出的可能有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利用投影仪显示,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得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时

5、,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阶段性小结:“边角边”中的角必须是对应相等的两边的夹角。3.学生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4.师生一起归纳: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到目前为止有“SSS”、“SAS”。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喜悦,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这一环节通过把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的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鼓励学生通过画图,比较得出结论。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导入时的问题,前后呼应,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

6、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三、体验转化1.例3:教科书第23页设置两个问题:①要说明△AOB≌△COD,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学生可能会回答缺第三边或缺夹角对应相等)②教师进一步问:根据图形找哪个条件比较恰当?(请个别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规范解题步骤。)2.做一做:教科书第23页。3.例4:教科书第24页分析(1)要说明CA=CB,你有什么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COA≌△COB)(2)要说明△COA≌△COB,需要什么条件?(由学生讨论,个别学生回答,教师将产生的结论标在图形上,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请学

7、生板书,教师及时纠正。解后反思:①分析题意时,应注意由条件所可能产生的结论,如:已知垂直,可得90°的角。②结合图形,善于寻找出图中“天然”的条件,如:对顶角、公共边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直线l与线段AB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并归纳出: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如:上图中,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观察图形思考:若在直线l上再任取一点P,则PA与PB相等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归纳得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几何语言:∵点P在线段A

8、B的中垂线上∴PA=PB阐明:所得结论是说明两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问题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是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可以使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学以致用,适当体现学数学——用数学。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与学生的自主探索相结合,在师生对话中,解决问题。解后反思: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实现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