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儒家诗教观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

探析儒家诗教观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

ID:20210255

大小:61.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探析儒家诗教观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_第1页
探析儒家诗教观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_第2页
探析儒家诗教观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_第3页
探析儒家诗教观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_第4页
探析儒家诗教观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儒家诗教观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儒家诗教观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诗教观”一直被我国视为重要的教育观念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儒家诗教观产生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动因,深深影响到了我国近现代以来的美育观念,成为美育观念形成的基础。[关键词]诗教观;动因;美育观念;基础诗教意指通过诗歌教化作用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行的教育形式。就时间而言,它最初萌生于上古时代周王朝时期的礼乐制度,诗与乐不分,学诗用乐都只有服从周礼的实用目的,是当时贵族阶级牛.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那里才得以正式形成,在孟子,荀子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到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儒学成为正统,随之诗教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在魏晋南北朝直至明清,儒家诗教观一直被视为教育的重要观念之一。一、儒家诗教观的产生及其发展先秦儒家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孔子的诗教观建立在《诗经》基础之上的,《论语.为政》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rSqU0;”[1]孔子借用“无邪”的美好之意来形容《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健康纯正,符合社会道德和礼义规范。《诗经》成为孔门弟子从事社交活动和获取功名利禄的必读书。孔子在《尚书.尧典》中萌生的“诗言志”说中归纳出他著名的“兴、观、群、怨”的诗教观,《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

3、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从这四个角度去谈,强调诗的作用,读诗是来培养学生“事父”、“事君”的忠孝思想。他主张诗教可使人思想、道德情操得以美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政治教化。孟子的诗教观是对孔子功利性诗教观的继承与延续。孟子从道德修养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天地自然本性的体现,因为天地自然是至纯至善的,善是天地化育的表现,所以人要秉天“性”行事,自觉存心养性,这样孟子就把天地自然的至纯至善作为了人修心养性的依据。荀子更强调外在的人伦制度即“礼”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约束、限制,不同于孔子强调“仁”。荀子认为诗、书、礼”、“乐”等反映的

4、是圣人的思想,因而整个国家要想国力强大就必须推行“礼”教,而推行“礼”教必须以诗教为前提,那么诗教便具冇了政治思想教育功能以及道德规范功能。到了汉代,汉武帝吋期,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念,儒学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核心思想,走向了经学化的道路。汉代最早言《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属今文经学,讲求经世致用对诗教影响较大。古文经学当属《毛诗》一家,在前人诗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诗教体系,使得诗教得以最终完成和理论上的定位。《诗人序》里强调诗教能够使一切得以美化,到了《诗小序》里,诗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并走向极端。魏晋时期自曹王的《典论?论文》为

5、始,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自觉的吋代,即“文的自觉吋代”,“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宣告终结。这一吋期以文体的自觉与创作主体的自觉为主要标志,随之还有文学批评的自觉,苏影响绵延至南北朝,发展到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诗教的革新。唐代诗教观念与现实主义、政教、审美结合。它以“人文”立论,既强调了文学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也不忽略文学表达个人情志的本体职能,这一基本指导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功利批评。宋元诗教不断建构、根抵理学,时受冲击自北宋始,出现了以欧阳修为领袖的诗文革新运动,力制晚唐文风诗风的蔓延,不断反思文学与国运兴衰之关系,体现出对诗歌政教功用的重倡。诸多论者都高标诗教,不断建构诗

6、教体系。对诗歌教化功用的论说成为诗学政教之论的首要内容。到了明清吋代,随着新兴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因而诗教遭遇挑战,构建艰难。诗教一分为二。一批前朝遗民诗人和理论家们历经明朝动乱,饱尝王朝火亡之痛,痛定思痛,总是返冋到儒家学说中去寻求种种判断是非的理论依据,清初诗论,虽表面上鄙薄明代的复古派,但在理论上实是以儒家传统诗教为依归。同吋,他们又受到唐代美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诗的特殊本质及其审美创造的艺术规律,冇了较深入的认识,因而在其实质上是改善了传统的儒家诗学。二、儒家诗教观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儒家的诗教观自萌生以来就伴随着很强的功用0的,

7、这与当吋的吋代环境,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管理看不见的手段,成为上层阶级和底层知识分子消遣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修养。自上古周王朝吋代以来重视诗教和乐教,知识分子和贵族阶层学诗重乐目的是为了服从于“礼”,即在公共场合展示自身素养和高尚品德。孔子承继西周以来勘天、重人的传统,希望通过为师教学来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其S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培养弟子们良好的道德善行。汉代《毛诗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