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40487
大小:4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求谏》拓展课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求谏》拓展课教学设计“察言慎行鉴古今”一、导入:之前我们一同学习了《贞观政要》中的名篇《求谏》,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气度与风采,从文章的题目来看,顾名思义,就是君主求取正言直谏。作为历史上最开明的君主之一,唐太宗在纳谏方面表现非常突出,那么在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呢?(或者说,他为了求谏做了哪些努力?)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他下令“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他“每闲居静坐,
2、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由此看来,唐太宗为了求谏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惜屈尊降贵,改换颜色,营造一种宽和的氛围,这就为忠直耿介的臣子培育了土壤。因此,在贞观年间,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甚至连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适时进谏。这些正直的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盛世。因此,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唐太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诚心求谏、虚己纳谏对一个君主是何等的重要。二
3、、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一)求谏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明君贤臣的身影,如唐太宗一般凭借虚己求谏而成就大业的人还很多,我们能否找到几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呢?尧设“敢谏鼓”、齐威王——邹忌、鲁庄公——曹刿秦孝公——商鞅、刘邦——樊哙和张良、朱元璋——朱升(二)止谤相反,也有些君主拒绝纳谏,甚至对直言进谏的臣子怀恨在心,打击报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样的君主呢?(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独断专行)这样的人最终难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们能否在历史上找出可以证明的实例?夏桀——关龙逢、商纣王——比
4、干、周厉王——召公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吴王夫差——伍子胥项羽——范增、隋炀帝(三)仿写下面我们尝试一下,把君主是否虚己纳谏的正反两方面例子用排比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侧重正反两反面中的一方,随堂写,交流展示)句式:如果,又哪能?如: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如果当初商纣王听从比干的良言,又哪能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由历史上盛衰成败的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大臣的忠直敢言与
5、君主的开怀纳谏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这也一向被看做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四)辩证思考当然,围绕在君主身边的进言也不一定都是忠直耿介的诤言,也有可能是祸国殃民的谗言,历史上也有很多君主就是因为误信谗言而导致亡国灭家,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唐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宋仁宗听信秦桧谗言而妄杀忠良等,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做到开怀纳谏而不被谗言所惑呢?这就要求君主在积极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也要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察纳雅言的睿智、明辨忠奸的眼光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等。否则,一味的听从别人的意见就变成昏庸,
6、拒不纳谏就变成刚愎自用,而这两者对君主巩固统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三、人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意见——现实意义刚才我们由历代帝王的盛衰成败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启示,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作为普通人而非君主,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呢?对让人的意见,是一味听从?是一概拒绝?还是你有其他的选择?<补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聆听。”“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向你提出意见的人。”——达·芬奇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
7、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宋人卢梅坡有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听取别人意见与相信自己就像是雪和梅一样,都各有可取之处,他们不是绝对对立的,而应该是互补的,无论单独选取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自然也就很难收到最佳的效果。<补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怀疑一切人和相信一切人的错误都是一样的。”——塞纳克<展示一段评论,与学生共同欣赏>: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相信自
8、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我们要把自己的判断建立在充分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这样,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才是有价值的。不听取他人意见,只顾走自己的路,是一意孤行;一味听取他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