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道”

论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道”

ID:19797151

大小:6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6

论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道”  _第1页
论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道”  _第2页
论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道”  _第3页
论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道”  _第4页
论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道”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道”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道”【提要】本文分析考察了王艮先生学说的核心范畴——“道”。指出“道”的特点是“中”,即合适、适中、中庸;“道”是“天然自有之理”,并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见”。“道”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道”没有古今之异,没有等级差别,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之道无异;对于“道”,必须全面地把握。王艮先生将形而上的天理“道”,与形而下的、作为“性”之载体的“身”,合而为一。由“道”、“身”合一,体现天人合一,此乃其“道”之一大特征。【关键词】王艮道中天理至善良知性身百姓日用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学说,黄宗羲《明儒学案》称其“谓‘百姓日用即道’”。侯外庐

2、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则称之为“百姓日用之学”[1],这显然是依据《心斋先生全集·年谱》[2]中,世宗肃皇帝(嘉靖)“十年辛卯(公元1531年)先生四十九岁”条所云“是年四方从游日众,相与发挥百姓日用之学甚悉”而来的。如今,“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之学”,已被众多学人视为是泰州学派王艮先生的“命题”了。然而,即使是广为流行的观点,有时仍有重新加以审视的必要。倘若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所谓“百姓日用即道”,其实并不是在给王艮先生的“道”下定义。在王艮先生本人的学术资料中,也找不出“道”就是“百姓日用”这样的表述。“百姓日用即道”乃是一种省略的说法。如果按照王艮先生的原意,完整

3、地加以表述,则应当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的“至善”的“天理”、“良知”,这就是“道”。当然,由这一特定角度,而将王艮先生的学说,称为“百姓日用之学”,则亦未尝不可。只不过王艮先生的学说,也讲“道”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甚至还有“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3]的说法,这就明显已经超出“百姓日用之学”的范围了。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的“至善”的“天理”、“良知”,就是“道”。这符合王艮先生的原意吗?还是来看看王艮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吧!第一,“道”的特点是“中”,即合适、适中、中庸;这是“天然自有之理”,并且不能加入“人

4、”的“意见”。或问中,先生曰:“此童仆之往来者,中也。”曰:“然则百姓之日用即中乎?”曰:“孔子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使非中,安得谓之道?特无先觉者觉之,故不知耳。若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有所见便是妄,妄则不得谓之中矣。”[4]所谓“百姓之日用”,乃指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着的“道”;对于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此“道”即“中”。这“中”不能加入“人”的“意见”,“凡设人为,皆是作伪;故伪字从人从为”,“不执意见,方可入道”[5]。为什么呢?因为“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才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6]。王艮先生的这种说法,是否受到《荀子》和《庄子》的影响或启发,则就难以

5、查考了。王艮先生的这个“中”,确实来源于子思的《中庸》。他说:《中庸》先言“慎独”、“中和”,说“尽性”学问,然后言“大本”、“致中和”,教人以“出、处、进、退”之大义也。[7]惟皇上帝降“中”于民,本无不同,鸢飞鱼跃,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汉,此水也。万紫千红,此春也。“保合此中”,“无思也,无为也”,“无意、必,无固、我”,无“将迎”、无“内外”也。何“邪思”?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学也者,学以修此“中”也;“戒慎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乃为“修之”之道。故曰:“合着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体。”先知“中”的“本体”,然后好做“修”的“工

6、夫”。[8]皇天上帝降于民的“天理”,即“中庸”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们的所谓学习,便是“学以修此‘中’也”。第二,“道”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中庸”之“道”,体现于人,便是“良知”,即“性”。王子敬问庄敬持养工夫。子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9]或问:“‘天理’、‘良知’之学,同乎?”曰:“同。”曰:“有异乎?”曰:“无异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惟其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以为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也。”[10]天理“道”是“至善”的,体现“道

7、”的人之“性”也是“至善”的,而“性”的载体“身”,亦应是“至善”的。子谓徐子直曰:“何谓至善?”曰:“至善即性善。”曰:“性即道乎?”曰:“然。”曰:“‘道与身便尊’,身与道何异?”曰:“一也。”曰:“今子之身能尊乎否欤?”子直避席请问曰:“何哉,夫子之所谓尊身也?”子曰:“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11]知安身而不知行道,知行道而不知安身,俱失一偏。故居仁由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