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学派和泰州学派关系探究

太谷学派和泰州学派关系探究

ID:31781993

大小:62.3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8

太谷学派和泰州学派关系探究_第1页
太谷学派和泰州学派关系探究_第2页
太谷学派和泰州学派关系探究_第3页
太谷学派和泰州学派关系探究_第4页
太谷学派和泰州学派关系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谷学派和泰州学派关系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太谷学派和泰州学派关系探究摘要:太谷学派传到李睛峰时,其教义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其思想、组织及宗教化的仪式都受到明季泰州学派的影响,两者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这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似的社会状况所造成的,惟其组织性严密,在当时大传统崩溃的状况下,成为民间一股新鲜的风潮。这种民间宗教证明,古代文治社会的延续是靠一种民间的书院或宗教来完成教养的。而这方面,是我们对传统社会研究不足的地方。关键词:太谷学派;李睛峰;泰州学派;民间宗教中图分类号:B2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4-0077-05太谷学派的起源相当早,最早是

2、刘师培在1908年的5月8日旅居东京时,在《衡报》这份无政府主义刊物中写了《论共产制易行于中国》,其中谈到滇、黔、湘、粤之边的会党,一旦人彼党,则无论行经何地,凡与同党人相遇,则饮食居处惟其所欲,不取分文,而他省会党亦有如此者:又江苏泰州,当成同时有李睛峰者,承阳明、心择之绪余,别立宗教,至为隐秘近则江海之滨,党羽蔓延,均确守共财之旨,至通有无,以赡不足。有关太谷学派的流传以及与明代泰州学派的关系,较少有人研究,其实太谷学派传到泰州的李晴锋,在教义等方面明显受到明代泰州学派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两者的关系以及这一民间儒教的发展做一研究。泰州教的

3、创始人为李光❷。他的著作经谢逢源撰写,于光绪15年(1889年)编成《龙川夫子年谱》。他本人生于1808年,卒于1885年,字晴峰,号平山,道号子❷,又号群玉山人,晚号龙川老人。江苏仪征人,父亲佳斡,兄弟四人,光❷排行老二,子三,长子久生,后改名汉章,字少平;次子道生,后改名汉文,字少锋,三子阳生,后改名元培,字季平。光❷“幼寡言笑,七岁人塾,不能成诵。十二岁,大病一场,昏迷数日,病愈后,心神朗豁,六经子史,过目成诵。十五岁人邑庠,二十岁成婚,二十一岁食廩饯。卢冀野于1927年在《东方杂志》上写的《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认为它与王学有密切的关系

4、。序其文的大圆亦说:“窃以该派仍阳明之支流余裔,虽无传统确证,必禀受其风气而讲学者。”而此派在南方,于李晴锋的领导下,泰州一地加入的不可胜数。又说其思想“尊良知,尚实行,其范围舍六经而外,旁通黄老,并及佛陀经典,……面目近似'姚江','姚江'不逮其广也,不取汉学之琐屑,排斥宋儒之荒诞。”此派北方领袖张积中(1806-1866)“以《论》、《孟》、《大学衍义》、《近思录》,与同人讲贯,或说取《参同契》、《道藏大全》、《仙灵宝录》、《灵霄指掌》诸书附之”。当咸丰初,洪、杨据东南诸省时,张积中在山东肥城县西北六十里之黄崖聚千人为类似桃花源式耕读讲道组织,

5、有祭祀堂,“以古衣冠礼神,岁有例期,仪节繁绸”,而且在山东遍设商肆,后为阎敬铭所灭。从以上两派所传授的经典来看,无疑北方的张积中以传统北方的儒家经典为主,这些经典主要是以元、明以来的经典为主,兼采民间道教说之经典。而南方的李晴峰则显然以姚江之学为主。"然阳明衣殁,吴越楚蜀之间,讲坛林立。余姚学派,风靡东南;龙溪、心斋,流风尤远。从其学者,大抵摭拾语录,缘释入儒,以率性为宗,以操持为伪,以变动不居为至道,以荡弃礼法为自然,甚至土苴六籍,刍狗圣贤,以为章句不足守,文字不足求,典训不足用,义理不足穷,与晋人旷达之风相似。然流俗昏迷,至理谁察?得讲学大师,

6、随机立教,直指本心,推离还源,如寐得觉,故奋发兴起,感及齐氓。如泰州学派中,农工商之兴起者甚众,咸自命为圣人云。此虽阳明讲学之功,然二王龙溪、心斋。化民成俗之勋,岂可殁与?此皆明代南方之学也。”这说明明代之时,淮汉以南,咸归心王学。所以李晴峰以传播民间的王学为主,他们的直接渊源便是明季的泰州学派。李晴峰的著作也是以语录体而出现,类似于泰州学派诸人的著作及王阳明的语录体。如他说:“口口谓口口日:呜呼!我闻诸太谷日:人舍仁而奚为仁也者,上达乎先觉而下达乎后觉者也。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弗乐则不知命。颜子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

7、改其乐,改其乐亦弗能至命,日奚乐也,日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又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而立人者安之功,己达达人者怀之德。朋友信之者,欲立斯立,欲达斯达,近譬诸身,而艮兑乾坤之说或几乎尽矣!”他比较重视儒家传统的信仰。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友”。其弟子蒋文田也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移情;移情之方,莫先于求友。求友则可以得气,得气则可以培风。这里足见他将“换气”、“移情”与“求友"三者合而为一,而且认为移情、换气必须藉助"友”,也就是外人来互相切❷。所以李晴峰的另一弟子黄葆年“罕言忠孝,多言友”,而李晴峰教育黄葆年时,也强调:得友者昌

8、,失友者亡。这是晚明风气的再现。重“友”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风潮。利玛窦译《友论》,李贽、何心隐等也都有专文讨论“友”之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