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

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

ID:20414278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3

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_第1页
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_第2页
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_第3页
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_第4页
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論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道”【提要】本文分析考察了王艮先生學說的核心範疇——“道”。指出“道”的特點是“中”,即合適、適中、中庸;“道”是“天然自有之理”,並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見”。“道”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道”沒有古今之異,沒有等級差別,聖人之道與百姓日用之道無異;對於“道”,必須全面地把握。王艮先生將形而上的天理“道”,與形而下的、作爲“性”之載體的“身”,合而爲一。由“道”、“身”合一,體現天人合一,此乃其“道”之一大特徵。【關鍵詞】王艮道中天理至善良知性身百姓日用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學說,黃宗羲《明儒學案》稱其“謂‘百姓

2、日用即道’”。侯外廬先生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則稱之爲“百姓日用之學”[1],這顯然是依據《心齋先生全集·年譜》[2]中,世宗肅皇帝(嘉靖)“十年辛卯(公元1531年)先生四十九歲”條所云“是年四方從游日衆,相與發揮百姓日用之學甚悉”而來的。如今,“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之學”,已被衆多學人視爲是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命題”了。然而,即使是廣爲流行的觀點,有時仍有重新加以審視的必要。倘若仔細推敲一下,便會發現,所謂“百姓日用即道”,其實並不是在給王艮先生的“道”下定義。在王艮先生本人的學術資料中,也找不出“道”就是“百姓日用”這樣的表述。“百姓日用即道”乃是一種

3、省略的說法。如果按照王艮先生的原意,完整地加以表述,則應當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的“至善”的“天理”、“良知”,這就是“道”。當然,由這一特定角度,而將王艮先生的學說,稱爲“百姓日用之學”,則亦未嘗不可。只不過王艮先生的學說,也講“道”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作用,甚至還有“出則必爲帝者師,處則必爲天下萬世師”[3]的說法,這就明顯已經超出“百姓日用之學”的範圍了。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的“至善”的“天理”、“良知”,就是“道”。這符合王艮先生的原意嗎?還是來看看王艮先生自己是怎么說的吧!第一,“道”的特點是“中”

4、,即合適、適中、中庸;這是“天然自有之理”,並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見”。或問中,先生曰:“此童僕之往來者,中也。”曰:“然則百姓之日用即中乎?”曰:“孔子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使非中,安得謂之道?特無先覺者覺之,故不知耳。若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有所見便是妄,妄則不得謂之中矣。”[4]所謂“百姓之日用”,乃指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著的“道”;對於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此“道”即“中”。這“中”不能加入“人”的“意見”,“凡設人爲,皆是作僞;故僞字從人從爲”,“不執意見,方可入道”[5]。爲什么呢?因爲“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纔欲安排如何,便是人

5、欲”[6]。王艮先生的這種說法,是否受到《荀子》和《莊子》的影響或啓發,則就難以查考了。王艮先生的這個“中”,確實來源於子思的《中庸》。他說:《中庸》先言“慎獨”、“中和”,說“盡性”學問,然後言“大本”、“致中和”,教人以“出、處、進、退”之大義也。[7]惟皇上帝降“中”於民,本無不同,鳶飛魚躍,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漢,此水也。萬紫千紅,此春也。“保合此中”,“無思也,無爲也”,“無意、必,無固、我”,無“將迎”、無“內外”也。何“邪思”?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學也者,學以修此“中”也;“戒慎恐懼”,未嘗致纖毫之力,乃

6、爲“修之”之道。故曰:“合著本體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體。”先知“中”的“本體”,然後好做“修”的“工夫”。[8]皇天上帝降於民的“天理”,即“中庸”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人們的所謂學習,便是“學以修此‘中’也”。第二,“道”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中庸”之“道”,體現於人,便是“良知”,即“性”。王子敬問莊敬持養工夫。子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9]或問:“‘天理’、‘良知’之學,同乎?”曰:“同。”曰:“有異乎?”曰:“無異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其不慮而

7、知、不學而能,所以爲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也。”[10]天理“道”是“至善”的,體現“道”的人之“性”也是“至善”的,而“性”的載體“身”,亦應是“至善”的。子謂徐子直曰:“何謂至善?”曰:“至善即性善。”曰:“性即道乎?”曰:“然。”曰:“‘道與身便尊’,身與道何異?”曰:“一也。”曰:“今子之身能尊乎否歟?”子直避席請問曰:“何哉,夫子之所謂尊身也?”子曰:“身與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謂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謂之尊道。須道尊身尊,纔是‘至善’。”[11]知安身而不知行道,知行道而不知安身,俱失一偏。故

8、居仁由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