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

ID:9721859

大小:79.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5-06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_第1页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_第2页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_第3页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_第4页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_第5页
资源描述: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論文提要﹕本文旨在經由一宏觀的反思,以儒學、新儒學與後新儒學做一對比,並據《存有三態論》為核心,展開有關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及政治學等向度之綜述。首先,對後新儒學與儒學道統系譜之關係,做一歷史之釐清。再者,對心性論所涉及之結構﹕「志、意、心、念、識、欲」展開一建構性的詮釋。此詮釋又關連到「存有三態」﹕「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與「存有執定」的基本構造。凡此,皆不離「存有的連續觀」﹕「天、

2、人」「物、我」「人、己」通而為一之型態。落實於詮釋學而說,這裡隱含有五個詮釋的層級:「道」、「意」、「象」、「構」、「言」。進一步,由此申言,人是參贊天地人我萬物所成之「道」的主體,人不能離此天地人間。人之文化教養也就當落實於此真實世間,能暢其欲、通其情、達其理,自可上遂於道。以政治社會面來說,這是「從「血緣性縱貫軸」到「人際性互動軸」之轉化與重建,此自當由原先之「內聖─外王」之結構轉而為「外王─內聖」之結構,這是以「社會正義」為優先的「心性修養」。如此一來,自能解開「道的錯置」,邁向「公民社會

3、」,建立「民主法治」的社會。關鍵字詞﹕公民社會、外王、内聖、心性、正義、詮釋、道、言、血緣性縱貫軸、人際性互動軸、存有、連續觀一、「後新儒學」與儒學道統系譜之重新釐清儒學應該到了一個「新儒學之後」的年代了,關於儒學,我的提法有「傳統儒學」、「新儒學」、「後新儒學」。一般所謂的「傳統儒學」我是把它定位成,從先秦一直到宋明之前,或者說時間更長一點,一直到近代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民國初年之後有一大段新儒學的發展,這些儒學的發展可以往前追溯到宋明理學,之後到牟先生,整個體系有了一個總結。牟先生在一九九四年

4、去世,從一九九四年標幟著從當代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一個里程碑。關於儒學的分期,我認為不一定要硬說三期或者四期,儒學應該順著整個歷史的發展,它是一步一步地往下發展,所以我認為應該破除掉儒學血緣上誰是正宗嫡傳的意識。我覺得將儒學正宗嫡傳的意識去除,而回歸到一歷史社會總體的視野來看儒學,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就這一點來講,我認為儒學應該關聯到整個天道論,也就是自然哲學,關聯到它的歷史哲學,關聯到它的心性論,關聯著它整個政治社會的哲學。因為儒學是在一個非常豐富的文化土壤下所長出來的,它跟它的經濟的生產方式,跟

5、它整個社會結構的方式、政治組織的結構方式,是有密切關聯的。我覺得近幾十年來研究儒學的、研究當代新儒學的,有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好像儒學就只有強調本心良知天理之學,而整個歷史上其它種種,好像跟本心良知之學並不是那麼密切關聯,所以只要單提本心天理良知之學,就可以從這裏繼續地去開展一些什麼東西,這樣的一個儒學思考裏面,它有幾個缺點:它忽略了更豐富的經學傳統,豐富的史學傳統,也忽略到整個中國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史、文化史的整體的理解,這一點我是頎頎以為不可的。先秦是一個宗法封建的年代,而秦漢一直到隋唐乃

6、至於到宋元明清,姑且把它叫做帝皇專制的年代。帝皇專制的年代跟宗法封建是不同的,宗法封建是一統而多元的,而帝皇專制的年代是單元而統一的。近現代的儒學它整個基本上是已經進入到帝皇專制被破解了,它必須進到一個民主,更現代化的年代。在這樣的一個狀態底下,儒學的精神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做了一些改變,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去正視的。破除了這個所謂的正宗嫡傳意識,它並不意味著儒學沒有所謂的核心論點,我想本心論、天理論,即「心、性、天」通而為一,這論點可以作為儒學核心的論點,但這樣子核心性的論點只是詮釋系統上核心

7、性的論點,它並不意味著以此為正宗。如果要從儒學所面對的不同歷史環境來分別儒學,那麼諸代學問又根據什麼標榜都是儒學?它們的共通點何在?我這麼說,是要說儒學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儒學非常重視孝悌人倫。在先秦時候的儒學就已經非常重視孝悌人倫了,秦漢以下也是非常重視孝悌人倫,一直到當代也是重視孝悌人倫,但是先秦時代孝悌人倫思維空間,跟帝皇專制時代的孝悌人倫的思維空間,以及當代的孝悌人倫的思維空間,是不太一樣的。以儒學的系譜來講,我認為應該好好的還原到儒學本身上去,至少我們應該了解到先秦儒學它後頭所關聯到的意

8、義結構,秦漢以來又是甚麼,當代以來又是什麼。在當代之後,我們應該正視的是,在現代化之後的社會歷史方面不同的發展,儒學不必花那麼多工夫去問如何從傳統開出現代化,而是應該好好去思考,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面對到什麼樣的一些新的問題,必須好好重新去理解這些前所未有的環境。二、心性論結構﹕「志、意、心、念、識、欲」之詮釋孔孟儒學經過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而進入宋明階段,有關人的心靈意識結構問題上,儒學已經發展相當完整,而這個部分是受到了佛教的挑戰。換言之,東漢之後,整個中國人對自己內部心性意識的結構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