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42463
大小:5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5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2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绿色纯净专注写作科学引领原创分享http://www.zuowenren.com/《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2、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
2、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1、我们接着学习史学家谈迁的故事。(齐读课题)2、这篇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非常多,老师这里有几个,谁来读?出示:家境贫寒 博览群书翔实可信鸿篇巨制一袭破衫 年老体弱终日奔波奋笔疾书 翔实精彩 明史巨著3、我们知道它们都
3、是写谈迁的,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吗?4、小结:用得很恰当。同学们对谈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一块儿走近谈迁,8/8绿色纯净专注写作科学引领原创分享http://www.zuowenren.com/进一步体会他那——(读课题)!5、谈迁的信念是什么?课文中的厄运指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6、教师补充体会“翔实可信”:原来,谈迁在研究史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几本有关明朝的史书事实有错误,他还发现史书对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却避而不谈,“国亡史不能亡”,谈迁立志编写翔实可信的明史。二、围绕“厄运”,
4、走进谈迁。1、设疑促读。谈迁编写的《国榷》被偷,为什么对他来说是一场厄运?请自由读读第一段,谈谈你们的理解。2、理解《国榷》来之不易。(1)通过数字来理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通过对数字的理解,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品读。A、默读句子,用笔圈出这句话中的数字,从一个个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可以针对某一个数字,也可以整体说)B、交流,相机点拨。(这些数字真实、具体的写出了谈迁所付出的惊
5、人代价,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治学的刻苦。)C、有感情地再次朗读句子。(2)、通过事例来理解。出示句子:“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为了这一点的史料,谈迁就走了一百多里路,那完成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谈迁该付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辛苦、多少的心血呀!)(3)这部《国榷》对谈迁意味着什么?3、朗读感受“厄运”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是偷走了什么?读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三、悟读“打不垮”,读懂谈迁。1、从想法中
6、感受“打不垮”8/8绿色纯净专注写作科学引领原创分享http://www.zuowenren.com/(1)(过渡)我真担心啊,担心谈迁会垮了。(2)生读:“很多人以为……但……他……”自由读,那个词最令你振奋?从“很快”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读)(3)谈迁遭受了如此致命的打击,为什么能很快站起来了呢?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二自然段,仔细想一想。(4)点题:这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2、从行动中感悟“打不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品读重写《国榷》的艰辛和打不垮的信念。)(1)自
7、读感悟。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心去细细体会,想象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把你让感动的词句画下来,还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你的感受。(2)小组交流(3)交流,相机点拨。<顺序随意>①“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野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逸闻”:世人不大知道的传说。“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可以看出《国榷》记载明史的完备性。“亲自考察”:可以看出谈迁严谨认真的态度,保证了史料的准确性。)②“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A、“一袭破衫”可以看出他日子过的极为艰苦。“
8、终日奔波”。说明他一天到晚在外奔跑,非常累。B、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③“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A、“疾”字什么意思,理解词语意思。B、他为什么要如此快速地书写?④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⑤“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抓住“特地”“59岁”理解。)⑥第1句质疑:新书初稿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