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99591
大小:151.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0-01
《急性肾功衰的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急性肾功衰的护理王一一、定义急性肾功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在短时间数小时或数天内急骤减退,以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所致的进行性的氮质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二、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按病因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类。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多数有少尿或无尿表现,为无尿型;少数患者尿量并不减少,为非少尿型。三、护理评估1.健康史急性肾衰竭起病急,因此注意详细询问病人有无大出血、急性挤压伤、心力衰竭、休克和严重脱水等因素;有无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否
2、使用肾毒性药物,是否伴有尿量的改变及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2.身心状况主要表现(典型病程)可分为三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少尿期(无尿期):尿量少,每日尿量少于400ML,或少于100ML(无尿),一般持续1-2周,伴有各系统并发症,患者出现恶心、恶吐、头痛、嗜睡、昏迷、贫血等症状,同时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此期还易并发感染。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24小时尿量超过400ML表示进入多尿期,此期尿量成倍增加,但此时尿比重低,此期大约持续2-3周。恢复期:尿量基本恢复正常,此期一般需要3-12个月。
3、但少数患者可转为慢性肾功衰。3.辅助检查尿量:少尿期24小时尿量在400ML,非少尿型尿量可正常。尿常规:尿色深,比重降低,固定于1.010-1.014,尿蛋白阴性,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性及红、白细胞。血液检查: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血尿素氮、肌酐升高,血钾升高,ph<7.35,可有低钠、低钙及高磷血症。四、护理诊断排尿异常与肾功能受损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病人食欲减退、低蛋白饮食及透析等因素有关。有皮肤完整受损的危险与体液过多,抵抗力下降有关。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肾功能不全,尿量过多有
4、关。焦虑与病情发展有关。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减退有关。潜在并发症:高血压脑病、心衰、心律失常及心包炎。五、护理目标患者出入量平衡,无皮下水肿,体重稳定,生命体征正常。患者水、电解质达到平衡。合理饮食。无并发症。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知识,焦虑情绪缓解。六、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提问、呼吸、脉搏、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监测水、电解质平衡,要注意有无血压增高、头痛、呕吐、昏迷等脑水肿表现,警惕水中毒的发生,有异常要随时汇报医生。休息一般少尿期、多尿期均应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病情好转时逐渐增加活动量,以病人
5、不感觉劳累为度。记录出入液量严格记录24小事出入量,每日定时测体重以检查有无水肿加重。营养护理少尿期应限制水、盐、钾、磷和蛋白质入量,供给足够的热量,以减少组织蛋白的分解。多尿期可给予高维生素、高糖及优质蛋白。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心理护理因起病急,病情危重,清醒的病人会产生对死亡和失去工作的恐惧,医疗费用会加重病人的心里负担,因此要为病人树立好信心。健康指导加强患者自我认识,提高自我保健,稳定患者情绪,即使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向患者讲解饮食方案,让患者和家属懂
6、得合理营养解释定期复查的必要性。七、护理评价患者尿量正常。患者自感良好,水肿减轻,血压稳定。肾功能恢复,无并发症出现。患者对疾病基本了解,并学会基本预防。八、透析病人的护理血液透析是一种溶质通过半透膜与另一种溶质交换的过程,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延长生命生存时间的重要措施。永久性血管通路深静脉置管经颈内静脉插至墒腔静脉近心房处或右心房内。使用寿命1-3年。动静脉内瘘(AVF)一般选择上肢血管,尽量从远端开始。方法:皮下动脉与相邻的浅静脉吻合。动静脉内瘘(AVF)常用的部位腕部:桡A—头V
7、桡A—贵要V尺A—贵要V尺A—头V肘部:肱A—贵要V肱A—头V肱A—肘正中V动静脉内瘘日常护理不宜在内瘘肢体输血,输液、抽血、及测血压。睡眠时注意避免内瘘肢体受压,冬季注意保暖。造瘘肢体抬高,促进血液循环。内瘘侧肢保持清洁干燥,穿袖口宽松的衣服。每次透析前用肥皂清洗穿刺部位皮肤。透析当天不要清洗穿刺部位,防止感染。观察有无红、肿、热、痛。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具体方法:将2-3个手指指腹放到内瘘吻合处,感觉血管震颤是否存在,还可以用对侧耳朵听血管杂音。如果震颤或杂音消失、变弱,应立即通知医生。透析病人的
8、营养及饮食的护理和指导患者应摄入以符合人体必须氨基酸的动物蛋白质为主。控制水摄入量:要求偷袭期间体重增加保持在4%以内。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钙摄入量应达到1000-1200mg。透析病人通过饮食摄入不能改善营养状况时,可给与肠道或胃肠道外营养。心理护理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