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告状行为的对策

儿童告状行为的对策

ID:19356037

大小:3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1

儿童告状行为的对策_第1页
儿童告状行为的对策_第2页
儿童告状行为的对策_第3页
儿童告状行为的对策_第4页
儿童告状行为的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告状行为的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章摘要】: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大班孩子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和技能,不会很好地处理同伴间的纠纷,不懂如何解决矛盾,于是告状频频发生。孩子的告状是他们在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不可一概而论地把这种现象作为孩子本身的错误加以后否定,或任意把它作为孩子的“犯规”行为加以贬斥,否则必然带来一些负效应。而如果我们能够弄清孩子告状的原因并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个案研究和探究孩子“告状

2、”行为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揭示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教育引导方法,以期能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关键词】:大班孩子的“告状”行为心理特征身心健康一、问题提出到了大班许多老师反映小朋友特别爱告状,无论遇到事大事小都要告上一状“老师XX打我!”“老师XX拿我水彩笔!”……诸如此类,多不胜数。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老师采取敷衍的态度,“噢,知道了,过一会老师批评他!”或采取训斥的态度,“这么一点事还来告状,先想想你自己!”其实,不管你打算如何“受理”孩子们的告状,作为老师都应该了解“告

3、状”到底好不好?有哪些因素会使孩子告状?如何正确对待“告状”行为?等等。事实上,在孩子告状的背后,在他们自己的小小的心灵中,自有着他们的想法和心思。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也许更能使老师帮助孩子解决告状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健康和灿烂的心情。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尝试通过对大班一个孩子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二、“告状”事例及成因分析(一)研究对象简介孩子姓名:涵涵(化名)性别:男出生年月:2003年1月家庭状况:父亲高中毕业公司职员母亲初中毕业公司职员(

4、二)、告状行为的表现例一:分享活动中,涵涵看中了小小的消防车于是想把自己的玩具和小小交换着玩,可是小小不愿意,还推开了涵涵,涵涵哭着向老师告状:“报告老师,我把我的玩具给小小玩,小小还是不愿意把汽车和我的玩具交换玩……”例二:涵涵看到东东翻别的小朋友的书包,马上跑过来报告老师:“东东没有经天天同意翻天天的书包啦,还拿他书包里的玩具,东东做的不对……”例三:绘画活动中涵涵与毛毛为了一支蓝色的油画棒而闹起了意见,涵涵忍不住把毛毛推倒在地上,毛毛将这事报告了老师。老师批评了涵涵,可涵涵告诉老师是XX让

5、他推的。过了几分钟后涵涵又告诉老师:“毛毛昨天还打丁丁了!”(三)、涵涵“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1、社会因素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影响较大。涵涵的家长经常拿表现好的小朋友和涵涵做比较,这样引发涵涵和小朋友之间的“妒忌”意识,久而久之会产生告状行为来打击小朋友,提高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在孩子园的集体生活中教师对被告状的孩子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先批评一通会让孩子在心理产生告状是对的这一种概念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告状,喜欢上告状。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学家告诫

6、我们:大人们永远不要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孩子。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孩子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也许和我们相去甚远,但这正符合了人生发展的阶段性认知规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一位特级教师说:如果孩子的某个阶段的认知特点被扭曲,他以后的心理有可能向畸形发展。让我们带着这些理念来分析孩子的心理因素。从例一中很明显的看出涵涵是为了求助老师而告状。五六岁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可以很忘我、很开心,可是当出现分歧、意见不合或者不够友好的行为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和

7、处理了,尤其是当自己感受到了压力、委屈的时候,他们就会向老师求助,希望能得到老师的“保护”和“帮助”。这种告状是他们宣泄情绪,求得心理平衡的过程。例二则是一种检举心理的告状也是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告状。大班年龄的孩子会对平日里老师和家长给他们立的规矩特别敏感,如果别的孩子违背了这些他们熟悉的规矩,他们就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孩子的心里,规矩应该是大家都遵守的,怎么能有例外呢?另外,在孩子的眼睛里,老师是最受崇拜的。孩子们惧怕被老师忽视,对于老师的称赞十分在意。有人违反规矩而正巧被涵涵看到,这可是得

8、到老师认可的最好机会,因此“报告老师”不失为讨得关注的好办法。例三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涵涵在逃避责任甚至还有些“报复”的心理。老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满足。这种告状行为如果一开始教师让了步,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就会变的不辨是非,以自我为中心,会给其他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教师要及时的这种告状行为进行引导。三、对孩子“告状”行为进行正确的疏导关于孩子告状的利弊:积极方面,大班孩子已经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孩子所以会有经常“告状”行为的出现,这也是儿童逐渐成熟的表现。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