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2774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摘要: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自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突出目的是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关键词:幼儿教育告状行为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在实习期间,我们一直会遇到小朋友告状的情况,不管大事还是小事,
2、他们都会跑来找老师解决问题。“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老师,他刚刚打我了。”“老师,是他先说我坏话的!”“他刚刚弄我的衣服。”……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当“裁判”,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幼幼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策略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做,有利于大家全面认识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规律,获得儿童行为发展特点的资料。 二、调查状况5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告状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况。其中,玲玲小朋友以受害人的身份出现了3次,以举报者的身份出现了7次,平均2分
3、钟出现一次,频率非常高。在成人眼中,表中发生的事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在孩子们眼中,却是多么严重。 以上表格,反映了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告状行为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从教师和家长的态度来看,家长重于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教师重于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以上表格,说明教师或家长单方面的重视并不能很好地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应通过家园共育更好地解决告状行为问题。 三、状况分析及引导策略 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话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它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
4、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幼儿为打抱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看到某某小朋友被欺负了,就会产生同情心和正义感,向老师检举。 案例1:区域游戏时,科学院的小“科学家”们都在认真钻研科学技术,这时,小林把玩具小枪从小美手里抢过去给了正在抹眼泪的小茹,然后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刚刚小美抢了小茹的手枪!”“我看到是小茹先拿到的。”5小林看到小茹受欺负为小茹伸张正义,给她打抱不平。老师了解情况后说:“我知道了,去玩吧,以后别动不动就告状。” 案例分析:如果遇到幼儿告状,老师不要不耐烦,也不要截断幼儿说话,
5、应耐心指导帮助幼儿,用微笑放松孩子和老师之间微妙的情绪。教师应重视幼儿告状,不要随便敷衍,让幼儿感觉到自己不被老师所喜欢,幼儿的心是很敏感的。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从幼儿的告状中,教师应了解孩子告状的缘由和他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对症下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这样,幼儿会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也能使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得到很好的发展。 2.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案例2:桌面游戏时,孩子们搭积木搭的都非常认真,这时,玲玲指着小伟说:“老师,小伟把不要的积木扔地上了!”“老师说过玩具是不能乱扔的。”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说
6、得很激动,这时老师说:“好了,小朋友们安静了,小伟以后不会扔积木了,大家继续玩吧。”孩子们这才把目光从小伟身上移开,不再说话了。 案例分析:案例中,玲玲是一个表现欲望挺强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告状,教师只是随便说了几句话,并没有作出很好的引导。因此,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对于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事,只要向老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幼儿告状。 幼儿玩玩具时,时常会因为玩具的所有权而发生矛盾,矛盾多了,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5 案例3:角色游戏时,娃娃家的妈妈思思和奶奶小苗因为娃娃的所有权而发生
7、了矛盾,小苗把老师拉到她们中间做“裁判”“我是奶奶,应该在家抱孩子,妈妈应该在外面上班的。”于是老师开口道:“奶奶先抱娃娃,妈妈下班回来后再抱。” 案例分析:幼儿的依赖性较强,即使一点小矛盾也总想依赖成人帮助解决。因此,老师不要向上述案例中一样,听到幼儿告状就插手他们之间的事,这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不能锻炼到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的,以后的告状次数还会不断增加,因为他们没能明白谁是谁非,在以后遇到类似的事后第一反应也不会是自己先想想办法看看能否解决。 4.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