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73929
大小:49.64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09-07
《禅让制度体现的用人思想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禅让制度体现的用人思想是? 篇一:管理学原理概论 ?概述 ?管理思想——产生、发展 ?基本原理——系统、人本、责任、效益 ?基本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教育 ?基本职能——决策、组织、控制 ?领导职能——领导、激励、沟通 ?管理的概念 ? ?管理的概念问题既是一个很普通又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 ?结论:管理的概念不定,众说纷纭 管理概念难以定义的原因 ?管理对象的广泛导致概念内涵的宽泛性 ?管理层次的跨度导致概念内容的复杂性 ?管理内容的变化导致概念理解的深入性 ?管理客观的实在导致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它,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管理的概念 ?管理定义:管理者在一定条件下为有效实现目标,通过决策、组织、控制等职能来 协调发挥组织中的人、财、物等高效运行的过程。 ?管理实质:实现目标的过程 ?管理主体:管理者 ?管理对象:人、财、物、时间、信息 ?管理目标:达到高效 ?管理职能: 决策、组织、控制、领导、激励、沟通 管理的对象 ?人: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类,是管理要素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对人的科学管 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要求是人尽其才。 ?财:指管理中物的货币表现,它是管理的手段也是管理目的,管理的目的就是效益 最大化,要求是财尽其效。 ?物:指管理中物的要素,缺乏物资其他管理要素无法发挥作用,要求是物尽其用。?时间:时间就是效率、时间意味着时机、效益。 ?信息:指反映管理内容的数据,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信息沟通,整个管理过程就是信 息处理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制定目标——环境与条件决定目标——决策 ?拟定方案——运筹决策、制定计划——决策 ?结构设计——目标分解、任务落岗——组织 ?人员配备——人员选聘、考核培训——组织 ?纠正偏差——目标与实际比较纠正——控制 ?群体对象——需要统一指挥——领导 ?主观能动——需要调动积极性——激励 ?载体信息——需要避免传递障碍——沟通 管理的性质 ?管理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即管理具有与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这是马克思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是生产的社会化下多人协作的劳动,必然需要指挥劳动来有效组织共同劳动, 它是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科学技术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管理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产生生产资料者对劳动者的监督劳动 来控制劳动,它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学习管理两重性的意义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性问题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区别性问题历史继承和借鉴外国理论问题 管理的性质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表现为(⑴管理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规律体系。⑵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理性活动。) 艺术性表现为 ⑴管理理论、知识运用,需要随机制宜。 ⑵管理与管理者素质密切相关 管理与环境 管理的环境(指围绕管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管理者、组织行为以及管理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里指组织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因素)1为管理组织发展提供条件2制约管理组织发展的战略前提3为管理组织的发展提供时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1.顺“道”2.重人3.人和4.守信5.对策6.节俭7.法治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实践例举 ?组织建置 三公六卿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任用制度 原始贤能制—禅让制—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用人思想 刘邦:人才多样、有用曹操:唯才是举 诸葛亮:奖罚与法治李世民:激励与制度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与实践 ?(1)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管理 ?(2)中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3)中国新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 ?1.管理学形成之前两个阶段: ?(1)早期管理实践与思想(集体劳动到18世纪) ?(2)管理理论产生萌芽(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2.管理学形成后三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2)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80年代) ?(3)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泰罗等。1910年律师布兰代斯将泰罗的管理方法取名“科学管理”。 ?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韦伯、厄威克 1.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76年出版《国富论》 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被尊称现代经济学之父。 ?主要贡献:提出和“共同利益”观点,他认为分工具有以下好处: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效率。 2.分工可减少因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分工可使劳动简化,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2.罗伯特·欧文 ?欧文(RobertOwen,1771-1858)。主要贡献: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最早注意到人的因素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他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欧文对管理学中的贡献是摈弃把工人当作工具的做法,着力改善工人劳动条件从而 改善当地整个社会状况。 4.泰罗生平 ?费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W.Taylor,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 科学管理的创始人。 ?泰罗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 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 ?泰罗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人称“科学管理之父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B.提高管理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规定、条例、标准等体系。 ?C.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与工人双方的共同合作. (2)泰罗制的主要做法 ?A.实行工作定额,合理利用工时; ?B.工人能力与岗位相适应,加强员工培训; ?C.实施工具等标准化; ?D.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E.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出现专门的管理人员 (5)泰罗制的评价 ?A.冲破经验管理办法,把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创立一套科学管理办法。 ? B.采用了科学管理办法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发展。 ?C.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导致专业管理人员出现。 ?D.泰罗制体现了资本家的压榨性,忽视对人的感情等需要。 1.法约尔生平 亨利·法约尔(1841—1925),法国杰出的经营管理思想家,他在煤矿公司当了30多年总经理,创办一个管理研究中心。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其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管理范畴);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组织管理)和14条管理原则 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内容 ?1)提出企业经营职能主要有技术、经营、财务(资金)、安全、会计(核算)、管理 六个职能,即经营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 ?(2)认为管理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过程。 ?(3)提出十四条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报酬、集中管理、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队)精神。 ?注释:“法约尔桥”。 2.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 ?韦伯在组织管理方面有关行政组织观点对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有着深远影响。他 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韦伯的理论是对泰勒和法约尔理论的一种补充,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被人们称之为 “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组织管理理论的内容 ?(1)提出了组织权力论:组织建立在传统、魅力、法理三种权威之上的。 ?(2)提出理想行政体系的特征:劳动分工;职位按权力等级严密组织形成指挥体系; 实行任命制;公职人员必须是专职且有固定收入;职务活动是私人事物之外的事情;公职人员必须接受严格的、统一的职务纪律和监督 3.林德尔·厄威克 ?(LyndallFownesUrwick)1891年出生,是英国著名的管理史学家、教育学家。?他的贡献是对经典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在《行政管理原理》一书中,把各种管理理 论加以综合,创造出一个新的体系:把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作为指导一切管理职能基本原则,把法约尔计划、组织、控制3个管理要素作为管理过程的主要职能,将法约尔的管理原则放在管理的职能之下(详见书P64)。 厄威克综合的管理理论观点 ?1)管理过程由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个职能组成。 ?(2)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 ?(3)提出管理还包括预测、协调、指挥三项主要职能。 ?(4)管理的间接目标是: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 现代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梅奥 ?管理理论丛林:孔茨 ?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等 ?管理科学学派:伯法、冯·诺伊曼等 ?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 ?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等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是在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 会议定为: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有三个方面: 1.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双因素论、费鲁姆的期望论、亚当斯的公平论等。 2.人性假设理论:X、Y、Z理论 3.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方式理论。 1.梅奥生平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心理疗法的创始人。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26年,梅奥任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工业研究室副教授。1927年应邀参加霍桑实验,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正式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2.霍桑实验介绍 ?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 从1927年到1932年,梅奥和他的学生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做了有名的由一系列实物组成的霍桑实验. ? 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 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3.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满足职工社会欲望,提高士气是提高生产 效率的关键。 ?(4)领导应采取加强集体工作、促进协作等 方式。 管理理论丛林 ?战后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 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H?Koontz,1908-1984)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 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 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的内容 1.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组织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 2.正式组织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系统。 3.提出经理的职能: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系统、争取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做贡献、规定组织目标。 4.提出权威接受论:权威须以下级接受为论,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接受命令的程度。 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运行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的人、财、 物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主要包括: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 篇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上)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上) 主讲人: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大国,历史的脉络绵延不断。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在制度文明当中尤其以政治制度文明而著称于世,在政治制度文明中又以选官制度的完善和用人策略的精彩而为古今中外所赞叹不已,留下了数不清的溢美之词和民间的传说。 比如说周文王遇姜太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箫何对韩信,三顾茅庐等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就认为,现代西方的官僚制度渊源于中国秦以后的历史。1983年曾经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来中国讲学时就曾经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当然,对这些佳话我们要有辩证的认识,但是我们的祖先在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上的发明创造这是历史事实。这些积极的发明创造是我们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制度保证。 因此,我们对这样一些赞美之词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它的确构成了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们对民族的优秀文化应当有所了解,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策略应当有所认识。如同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历史文化素养,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要有历史眼光。他还特别的指出,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国古代的选官与用人问题,就是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是从传承和总结历史经验,培养历史意识、素养和历史眼光,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为出发点。 历史上的选官用人问题内容非常的丰富,涉及到选官用官,监督管理等等多方面。限于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主要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起源,奴隶制时代的选官用人以及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选官用人,主要谈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是谈一谈中国古代的吏治观,主要谈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理论指导思想是什么。四是对中国古代选官用人问题进行若干的分析,探讨他们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 一、选官制度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方法 下面我讲第一个大问题,选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方法。 (一)历史传说时期的选人用人方法 首先我们讲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历史传说时期的用人方法。选官用人制度是与国家的产生同步的,而在国家产生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是原始氏族民主制度作为选官用人的基本方法。在那个时期国家还没有产生,我们今天所讲的原始社会所谓的选官用人的方法那只是一个历史传说。 原始氏族民主制度可以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大阶段,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各氏族部落的公共权利机构是氏族民主议事会,由氏族的全体成员集体讨论部落内的一切事务。我们今天发现的属于仰韶时期的半坡遗址,距今大约7000到5000年的姜寨遗址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民主议事公共场所的遗迹。 氏族首领由氏族民主议事会选举产生,如何选举这些氏族的首领呢?他们主要是看他对于氏族的功劳以及他本人的技能,还有本人的信誉等等。当然,这还是一种社会分工。他们 与后世的官吏还不能等同,大约到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开始出现了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出现了部族集团和部落联盟。比如说像华夏集团,东夷集团等等,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我们古史传说中的皇帝、炎帝也都是属于这个时期的。在这一个时期,早期文明产生,各部落和部落联盟内,他们的首领已经具有了更大的权力。但是氏族民主制度依然还在,在这个时期产生氏族首领的方法依然是通过原始氏族民主制度来进行推举产生的。 根据古史传说,在炎黄时期还有一种选人用人的方法,就是禅让制。比如说传说中的尧在他年老之后要求四域,也就是四方的部落首领选举推举出他的接班人。这些部落首领就推举了舜,舜作为了接班人。传说舜他是盲者子,母孝,弟傲,也就是说他的家庭环境很不好。父母兄弟都不是很和睦,但是舜这个人他能够把这些家庭内部的人都很好和睦的团结在一起。 尧又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看他治家的能力,结果舜治家治理的非常好,和尧的两个女儿相处的都非常好。家治好了,还要看他别的能力。尧又让舜去学习五教,历任各种官职。结果他把各部门的都治理的井井有序,最后尧又让舜进入山林之中,结果舜在山林之中经历了风雨雷电而不迷失方向。尧最后说,你经过了三年的实际锻炼有了成绩,我把帝位让给你,面带不悦之色。尧把地位让给舜并带有不悦之色并不是说他不高兴,而是尧自己感觉到他的德不如舜,这个就是所谓的禅让制。 在禅让制下权力不是转让给家族同姓,而是要交给有德有能的人。是否有德有能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权力的转移不是个人说了算,而是要经过各部落联盟首领的同意。此外,舜把位置传给禹,大体也是这样一个途径。 这些讲的是那个时期的选官用人,要经过多层面的考察。当然,这一些并不是完全的历史事实,我们说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它也大体反映了国家产生之前选官用人的若干状况。中国有一部很有名的书叫《礼记》,当中《礼运》篇讲到了所谓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这样一个道理,那个时期不是说只把权力传给自己的亲人,传给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天下为公的时代。这是后世的儒家所赋予的那个时代的一种理想的色彩,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完全真实的历史去谈。这是历史传说时期的选官用人的方法。 (二)世卿世禄贵族等级分封制下的选官方法 下面我们讲一下贵族制下面的选官用人的制度,我们知道选官用人的制度是在国家建立以后才正式产生的。刚才我们所说的所谓的原始氏族民主制度,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产生,所以说只是把它称作为传说时期的选官用人的方法。国家产生以后选官用人首先是国家政权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所以阶级、国家出现以后所产生的官吏他首先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的官吏的类型和权力职能,除了作为阶级的工具以外,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方面的职能,就是社会的职能。因为国家的产生是受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社会。所以说国家出现以后产生的官吏除了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之外,他还有承担相当一部分的社会责任。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的,而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的时候才能够持续下去,一切政治权力体现总是与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在看待中国古代国家官吏起源、选官用人制度起源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它作为阶级工具这样一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中国古代官吏的起源也与其他官吏国家文明的官吏的起源道理一样,也承担着社会的职能。中国的古代的官吏的起源,我们现有历史的记载,大约是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通过斗争夺得天下,建立了夏王朝,从而标志着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由此公天下演变为世袭制的家天下。文献记载夏王朝也有一套中央和地方的官吏,有同姓也有异 姓,来自于不同的部落。这些官吏产生的条件,有的是根据他的才能,有的是根据他的道德,但是他们都要接受夏王的任命。但是,由于夏王朝的历史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从考古学上得到印证,所以说夏王朝的真正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具体情况我们今天还不是十分的清楚。夏王朝之后是商,殷商。商代的历史,我们今天已经通过考古发现得到了证实,商代的官僚的类型已经很多了。商王之下有执行政务、事务、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职官。围绕这些职官的设置,商代必定形成了相应的选官用人制度。比如说尚书里面就记载了商王盘庚所说的“人惟求旧,器惟求新”,也有商汤用伊尹(音)这样的传说记载。 当然,商王朝具体的选官用人制度由于文献材料十分有限,我们今天也不是特别的清楚。据说商王用伊尹的时候,因为伊尹这个人非常的有能力,出身卑微,社会地位很低,因为他开始的时候很会做饭,做的饭菜很好吃。商汤是通过这样一种契机认识了伊尹这个人的能力,后来他把伊尹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取代商王朝以后的西周王朝,相对来说它的历史我们今天已经比较清楚了,西周王朝在国家形态上采取的是宗法等级制度。在选官用人制度上,就是所谓的世卿世禄制度,这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早的可以确认的一种系统的选官用人的方式。这种制度它是与宗法制度互为表里的。《左传》环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世卿世禄制度是我们现在可以确认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较系统的一种选官用人的方式。 世卿世禄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呢?简单的说就是官吏是由各级贵族——有中华血缘关系的贵族来担任的。官吏是不通过选举产生的,是世袭的,世代为官。世卿世禄的一个总体的原则就是中华血缘关系,你有什么样的血缘身份,你就会有什么样的官职和地位。当然,在世卿世禄制度下面,选官用人也不是说完全不讲贤德。 比如说我们中国古代的关于用人的德和才的思想,很多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比如说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周公。周公这个人就很勤奋俭朴,虔诚待事,是一位有才能的政治家。召公也是一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政治家。这种制度下面可以产生有贤德的人,但是它从制度的层面上却又没有办法保障有才有德的人能够被选拔上来。 有没有才,有没有德,完全是看个人的天分。比如说周初的召公,这个人很亲民,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位官吏。但是他的后代却不行,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当中就记载了他的后代有一位叫召伯虎的,这个召伯虎他曾经说一句很有名的话,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君主要让老百姓说话,不要把老百姓的口都堵住。但是召伯虎这个人,根据我们新发现的材料来看,他不是一个亲民的人,比如说我们出土的材料当中记载了西周的有一个人叫琱生(音),他因为多占了土地和奴仆而受到了周王的调查。这个琱生(音)就用贿赂的办法买通了召伯虎的母亲和父亲,因为周王是派召伯虎去调查琱生的案件的,结果这个艄伯虎处理这个事情就不是非常的公正。他收了琱生的钱以后,就把这一件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这样的一种制度,它很难从制度的层面来保证官吏的公正廉洁。虽然在这种制度下面也产生了不少有贤德、有才能的政治家。 (三)春秋战国时期选官用人方法的剧烈变革 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也是世卿世禄选官用人制度衰落的一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选官用人发生变化的政治与社会基础就是以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样的一个大的历史前提。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在选官用人制度上大大的突破了世卿世禄的选官用人制度,采取了一套新的选官用人制度。 这一时期选官用人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呢?这一时期选官用人制度它在策略与方法上出现了多样化的一种状况。选官制度、用人制度首先是要把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并且利用他们的才能和智慧来治理国家。春秋战国时期,选官用人制度的方法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主 要是那个时代各个国家大都选拔了许多了优秀的人才来做官。 汉代的王充说过一句话,他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形象地说明了那个时代人才的重要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春秋战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国在用人的制度和方法上也不完全一致,即使在一国内部前后历史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也并不完全相同。 春秋战国的时期的选官用人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用公开求贤的方式招揽人才。国君用下求贤令的方式来求取各地的贤才。比如说秦国在秦孝公时期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就下了求贤令,只要有人能够出谋划策,出奇迹,能够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封给他土地。 著名的历史人物商鞅就是在见到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从魏国到秦国来的。后来商鞅所主持的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的一个关键。还有像燕昭王他也发愤图强,招募人才,燕国人郭隗以千金买骨的故事,劝燕昭王以重金招揽人才。郭隗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他说有一个国君让他的臣下去买千里马,以千金去买千里马。结果这个臣下找了很长时间,只用500金给他买来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这个国君就很生气。他说我让你给我买千里马,你为什么给我买来一堆骨头。这个臣子说,你既然能够用500金买一堆千里马的骨头来,那么一定会有人把千里马给你送来。郭隗用这个故事说服燕昭王,他主要的目的是自荐,自我推荐,他认为自己就是千里马,燕昭王也是用这种求贤的方式来招揽人才。 齐国在齐宣王、齐威王的时候所办的稷下学宫也是为齐国求贤,汇聚了大批的人才。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用求贤的方式招揽人才,这是一个特点。 春秋战国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求贤若渴,用人不限资力。春秋战国时期有为的君主,求贤若渴,用人不讲究身份资力。比如,齐桓公重用出身低微并且刺杀过自己的管仲为相,使齐国的势力蒸蒸日上。还有一个像百里奚,百里奚是楚国人,家境贫寒,但是他才学过人。他曾经在晋国做过奴隶,晋国准备把他作为陪嫁的奴仆送到秦国去。在中途百里奚逃跑了,后来在楚国给人家养牛。秦国在秦穆公的时候听说百里奚是一个千载难遇的人才,想用重金把百里奚赎回来。后来有人跟秦穆公说,你要用重金去买百里奚楚国必然不给你,你就用非常低廉的价钱,用五张黑公羊的羊皮去换他,楚国一定会给你的。后来秦穆公就用这样的方法,把百里奚请到了秦国。百里奚后来确实为秦穆公的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 商鞅治国的时候,才30多岁,百里奚到秦国的时候已经年过70,可以看到当时的各国君主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他的身份,也没有考虑他的年龄,而主要就是看治国的能力,有没有才能,这是最重要的。 春秋战国时期选官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不限地域国籍,相信举荐,并且委以重任。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非常严酷的政治形势下,各国不得不采取非常宽泛的方法来选官用人。采取一种为我所用的策略,当时各国用人不限地域和国籍。在春秋战国当中,秦国是重用他国人的典型。为秦国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许多人都不是秦国人,比如说刚才我们讲的百里奚,还有商鞅,后来的范雎、李斯都不是秦国人。但是这些人都为秦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选官用人的途径主要就是说招募、荐举,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功劳。当时所采取这样的一种方法,看有没有功,秦国采取二十等爵,你立多大的功给你多大的官。这个官和功是相等的,这也是一种方法。这几种方法当中荐举或者说举荐是当时最为普遍的一种选官用人制度。荐举可以分为自荐和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是他荐,郭隗就是自荐。所以,举荐是当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选官用人的方法。 我们大家熟悉的一句话,孔子讲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当时的举荐制,非常普遍。所形成的这样一种选官用人的方法,孔子讲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晋悼公时期的祁奚,他推荐他的仇人解狐和他的儿子祁午先后来接替他的职务。解狐是他的仇人, 祁午是他的儿子。孔子说讲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灵活多样的选官用人方法的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选官用人方法和制度上,显得非常的活跃。当时也形成非常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史书》记载,当时很多的游士为了获得一官半职而对自己自身的尊严也都不顾了,不把它放在眼上了。 韩非子就讲了,医生为病人用嘴吸脓血,为了治伤,他并不是跟这个病人有什么骨肉之亲。卖棺材的人他都想别人去死,他说人不死则棺不卖,人不贵则舆不售,这些都是当时形成的一种非常功利的价值观。他说人臣之于君,非有骨肉之情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君主跟大臣之间并并不是因为骨肉之亲,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去做。一系列非常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就形成了。 春秋战国选官用人制度从总体上看,它是比较散漫的一种选官用人的方法。不管是用人或者不宜用者的价值观念应当说都是非常功利的,这样一种功利化的选官用人的方法,既不利于制度化地把真正有德有才的人选拔上来,也不利于国家对人才的使用和管理。 二、自秦至清: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用人制度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大问题,自秦至清,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用人制度。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散漫的选棺方式及其价值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选官用人制度的需要了,迫切需要一套服务于国家和服务于新的政治形势下的选官用人的体制。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更多的社会阶层需要参与政治,作为其利益的代表。所以,秦汉及其以后选官用人制度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主要的方式,我们分别介绍。 (一)秦汉察举制下的选官用人 一是从散漫到整齐,秦汉察举制下的选官用人。首先,我们谈一下秦的选官用人,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但是由于秦王朝的历史太短,它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在选官用人制度上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体制,秦代用人的体制,主要就是军功制和文法吏制。文法吏就是对文书、法律、律令、行政规则非常熟悉的一批人。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选官用人的制度,但都很零散,比如说荐举,任子制度等等,都不占主要的地位。 秦的这种选官制度,一直延续到汉朝。汉朝的用人也基本上是以军功和文法吏两种为主。《史书》上记载了汉初具有军功的人占据着各级官僚队伍,特别是高层。《史记·张丞相列传》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汉书·任敖传》说:“汉兴二十余年,天地初定,公卿皆军吏。”《汉书·儒林传》也说:“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这一些记载都说明了一点,从秦到汉初军功阶层是当时的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原因很简单,因为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他们必然要占据着高官。 在中下层基本上都是一些所谓的文法吏,史书上对这些人的情况也有很多的记载。《汉书·贾谊传》就说:“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俗吏之政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汉书·董仲舒传》也说到:“今为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这样一些话语明显的带有贬义在其中,指责汉初以来的各级官僚不是军功就是文吏,骂他们的人也把他们叫俗吏,说他们不知大体。 所以在汉初几十年当中主要是继承秦以来的选官用人体制,已经造成了社会的很多问题。当时的很多政论家就强调,如果我们还不调整我们的政策,我们也会像秦王朝一样很快就会走向灭亡了,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经过汉朝几十年的发展,军功阶层及其后代都已经凋敝了。新兴的其他的社会阶层广泛的出现,军功阶层长期占据着高位的一种选官制度,也为社会所不容忍。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产生了一种新的选官用人制度,这就是察举制。具体地说,察举制度是由董仲舒提出、建议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元光元年,也就是 篇三:广东省各地高三名题按考纲分解(中国古代史)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试题精选从XX年7月至XX年2月广东省各地高三历史名题,...........按照广东省XX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顺序分解而成,去除各地重复考试试题,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高考模拟题分解》栏目按考纲顺序分解整理 分解整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XX·广东惠州二模·12)12.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 【解析】“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答案】A 2.(XX·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3)13.某班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出孔子不同形象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反映了现代对传统儒家思想要客观对待,批判继承 B.②说明孔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 C.③反映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孔子为宗教对象批判,宣传启蒙思想 D.④反映了孔子开创的儒学,被统治者所推崇,成为统治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启蒙运动 【解析】现代对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态度是批判继承,科学对待,故A项正确;孔子代表 的是没落奴隶主利益,不是平民百姓的利益,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运用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以道德治国的思想对封建统治及宗教统治进行抨击,故C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被统治者所推崇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3.(XX·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19)19.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 思想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者在思想上的主要差异是() A.是否强调知识的作用和道德的力量B.是否推崇君主权威 C.是否注重对人与社会的研究D.是否体现人文精神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 【解析】该题属于逆向思维型试题。苏格拉底和孔子均强调知识的作用和道德的力量, 故A 项错误;孔子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而苏格拉底则维护雅典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孔子的“仁、礼、德”与苏格拉底的“认识人自己”均注重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故C项错误;孔子思想“仁者爱人”与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均体现对人的重视和尊重,故D项错误。 【答案】B 4.(XX·广东珠海一模·12)12.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 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思想是 () A.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三教并行B.提出“春秋大一统”,以德为主,以刑辅德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解析】材料中“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信息说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的 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属于该时期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春秋大一统”属于属于董仲舒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三教并行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A 5.(XX·广东茂名一模·12)12.黄宗羲在《孟子师说》中评论:“周之制度,当以《孟 子》为主,以正周礼之失”;“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故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舍仁义更无他道”。由此可知,黄宗羲推崇孟子的() ①以礼治国主张②性善论 A.①④B.②③③仁政学说④兼爱思想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 【解析】第一句古文干扰比较大,意思是周朝的制度,以《孟子》为主,来修正周礼的 缺失,说明孟子的主张不是“礼”,故①错误;第二句古文“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可知②正确;最后一句古文“舍仁义更无他道”可见③正确;兼爱是墨子的思想,故④错误,选项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6.(XX·广东湛江一模·12)12.“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 举以为天子。”后世的哪一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尚贤”思想 C.道家“无为”思想D.法家“法治”思想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解析】材料引文意为:古时舜在历山耕地,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捕鱼,尧帝在服泽之阳找到他,选拔他作天子,可知舜当选为天子是因其能力和贡献,体现的是古代推选贤能的人当首领的禅让制。儒家“仁爱”思想是指“仁者爱人”,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墨家的“尚贤”思想也是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故B项正确;而道家“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法自然”基础上提出的,是指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法治”思想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7.(XX·广东中山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2.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 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有教无类B.学在官府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在官府 【解析】材料与教育范围无关,故A项错误;从“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可看出当时的文化被官府垄断,故B项正确(转载于:小龙文档网:禅让制度体现的用人思想是?);材料没有提及私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百家争鸣的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B 8.(XX·广东广州高三调研·38)38.(26分)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300多年的社会变 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断一1669年同仁堂由乐显扬创建,1723 年开始供奉御药,创业初成。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 片断二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据片断一,指出同仁堂的文化理念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相吻合,该流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4分)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从片段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仁心仁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符合儒家学派理念;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相关知识点回答即可。 【答案】(1)流派:儒家学派。(2分) 核心:仁。(2分) 9.(XX·广东深圳一模·38)38.(24分)史学发展与现实脉搏息息相通。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 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6分)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 【解析】(1)根据题目要求,该问分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从制度变革和政局形式两个 方面分析时代背景,二是根据关键词“《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来分析其政治目的是维护周礼。 【答案】(1)目的:力图维护周礼,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2分) 背景:分封制逐步瓦解,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局混乱。(4分)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XX·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12)12.“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 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统一思想”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统一思想”巩固了中央集权 C.“一种书”指儒家经典D.“利禄”指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 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思想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的统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种书”指的是统一的思想,即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是在隋唐时期才出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XX·广东四校高三期末联考·13)13.有学者指出,除秦律外,历史上的法典都出 自于儒者的手笔,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学者是想说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 C.儒学的积极作用 【考点】汉代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首先明确历代法典为中国古代封建立法的全面总结,是古代政治的重要成果, “都出自于儒者的手笔”体现了儒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学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包容性”,故B项错误;儒学的积极作用不只在法律方面,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儒学的局限性,故D项错误。 【答案】A 3.(XX·广东惠州一模·15)15.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B.儒学的包容性D.儒学的局限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