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

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

ID:10360281

大小:6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6

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_第1页
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_第2页
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_第3页
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_第4页
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一、禅让史实与禅让观念  唐虞之世,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都是通过禅让。不但儒家确信如此,[1]墨家、道家也都承认禅让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墨子》书中说:  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岛成。(《尚贤上》)  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尚贤下》)[2]  《庄子》在《逍遥游》和《让王》两篇里也都提到尧、舜要把天下让给他人的寓言故事。可以说在先秦时代,尧舜禅让的说法是非常流行的。及至后世《千字文》广为

2、流传以后,“推位让国,有虞陶唐”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几乎是在学会思考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它。  然而同样在先秦时代,也存在着疑古的声音,认为禅让神话并非历史真相,尧到舜,舜到禹的权力交接不是那么和平而且无私的,而是暴力的甚至是血淋淋的。韩非子说:  舜偪尧,禹偪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然而韩非子本身对于唐虞古史的看法是混乱的,因为他在别的地方又说: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  意思是:虽然古代有让天子之事,但是当时的天子供奉少而身多劳,本来

3、就不值得羡慕,所以让天下的行为也并不值得赞美。一会儿说舜禹弒君,一会儿又承认让天子,若非有其它残存的古史数据左证,韩非子的说法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古史资料似乎都与古本《竹书纪年》有关:  舜放尧于平阳。(刘知几《史通·疑古》引《汲冢琐语》文,一云《汲冢书》)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竹书》文)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同上)  两派说法各执一词,本文既无意于调停,又无意于党同伐异。禅让作为一种上古政权交接的方式,也许是有的,也许没有,但不管怎么说,禅让的观念则是古代学者所共有的。本文无意于探讨尧舜究

4、竟是禅让还是弒君,而是要研究在思想史上影响甚大的禅让思想在先秦时代的儒家学说中是如何演变的。二、从《尧典》到《尧曰》:禅让说的滥觞  根据《尚书》的记载,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不但经过四岳的推荐,还经过三年的考察,又有舜让于德而不受,最后纔继承了帝位。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5、《尧典》)  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舜典》)[3]  在以《诗》、《书》为教的春秋战国时代,尧把帝位禅让给舜的记载,在当时的学者之间代代相传。到孔子时代,禅让的观念进入这位儒门先师的视野,他这样对他的弟子们讲述唐虞之道: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  

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此事的发挥。《尚书》的说法是,尧经过三年的考察,发现舜有美好的德行和优秀的政绩,所以决定禅让给舜。孔子则不然,认为尧禅让给舜是因为“天之历数”在于舜,换句话说,舜登天子位是天命所归。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  首先,孔子这样说是与他的整体思想一贯的。在《论语》里面,孔子在很多地方提到“命”或者“天命”:“死生有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诸如此类。在孔子的观念里,人世间的大事都由天命作主,是人力所不可强违的。个人的生死尚且有命,更何况帝位的传递。  其次,孔子以“天之历数”来

7、解释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从而弱化了舜有美德与美政的事实,因此避免了有德行者即可得到天下国家的争论。根据孔子的主张,自天子至于诸侯,都应当努力培养自身的德行,对民众做出积极的示范,天下国家纔能达于治。在《论语》和先秦诸子所征引的孔子言论里,都找不到孔子主张有德行者即可以得到天下国家的证据。  再次,《论语》里面不乏孔子对尧、舜的赞美,但“天之历数在尔躬”那一段是唯一一处明确提到禅让的。在这里孔子无非是把它当作一个历史事件来讲述,也许有讃美的意思,但无论如何都无法读出有值得后世效法的意思,而且同在那一章里,紧接着尧舜咨命之下,就讲到汤武誓师,我们

8、不能把它拆解开来,认为尧舜咨命是应该效法的,汤武誓师则不是。本章的宗旨或许正如朱熹《集注》所说:“具载尧舜咨命之言,汤武誓师之意,与夫施诸政事者,以明圣学之所传者,一于是而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