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501774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9-02
《经腹经后下纵隔根治切除贲门部癌43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经腹经后下纵隔根治切除贲门部癌43例作者:王遵义朱丽华刘伟张维王鹏【关键词】贲门部癌贲门部癌位于胃与食管连接部,故其手术路径有经胸、胸腹联合及经腹等多种术式。我科2003年2月至2007年1月行经腹经后下纵隔贲门部癌根治切除术43例,效果满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5岁(42~76岁)。术前胃镜多点活检及胸腹部螺旋CT检查,癌肿浸润食管1cm以内,纵隔无明显淋巴结转移。其中SiewertⅡ型27例,Ⅲ型16例。BorrmannⅠ型7例,Ⅱ型26例,Ⅲ型10例。高、中分化腺
2、癌32例,低分化腺癌6例,黏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 1.2手术方法常规行D2胃周淋巴结清扫。将胃周韧带及血管充分切开游离后,显露胃与食管接合部及其病灶。于腹主动脉前方贴近腹主动脉鞘,将围绕形成食管裂孔的右膈脚左、右翼肌纤维均予以钳夹、切断并缝扎。切解膈食管韧带,暴露食管裂孔并予以扩大,向剑突方向切开膈肌中心腱7~8cm。切除食管腹段周围组织的同时,切除食管裂孔周围筋膜纤维组织。切断迷走神经前后干,向下牵拉暴露食管下段8~10cm。牵开膈肌,显露后下纵隔,清扫后下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于肿瘤上方4~5cm处切断食管。对食管壁
3、硬韧者,选择术中病理检查。用吻合器行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将膈肌切开处与远侧胃或空肠妥善固定。 2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食管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浸润。有36例淋巴结转移,其中贲门周围淋巴结转移61%(22/36),胃左动脉淋巴结转移44%(16/36),腹腔动脉干淋巴结转移28%(10/36),幽门上、下淋巴结转移17%(6/36),食管胸下段周围淋巴结转移6%(2/36)。术后合并吻合口瘘2例,均经引流后治愈。本组无残胃排空障碍及心、肺功能不全发生。2随访37例,失访6例,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54个月)。术后合并反流
4、性食管炎4例,出现吻合口狭窄3例行胃镜下扩张治愈。随访时间满1年者31例,术后1年内无一例局部复发、转移或死亡。 3讨论 3.1正确把握经腹经后下纵隔手术适应证SiewertⅠ型是食管下段癌,在胃食管连接线上1~5cm;Ⅱ型是贲门癌(狭义),在胃食管连接线上1cm到连接线下2cm;Ⅲ型是贲门下癌,在胃食管连接线下2~5cm。Siewert认为Ⅱ型与Ⅲ型近似,但与Ⅰ型有明显不同,其癌组织类型与淋巴流向均不一样。Ⅱ型与Ⅲ型其病变主要在胃部,临床上常按胃上部癌诊治[1]。胃上部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以腹部转移为主[2]。由此可见,Sie
5、wertⅡ、Ⅲ型贲门部癌,其根治手术操作主要在腹腔进行,选择经腹经后下纵隔路径实属合理。我们选择累及食管下段1cm以内,纵隔淋巴结无明显转移,病变主要在贲门部的患者,采用经腹经后下纵隔手术切口路径。 3.2充分改善膈下显露,防止癌残留传统经腹路径行贲门部癌手术是游离膈下食管周围组织,切断迷走神经前后干,向下牵拉显露食管胸下段,往往暴露不充分。肥胖和胸部较厚的患者更为明显,可致食管长度切除受限,难以完成后下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清扫。为获得满意的膈下显露,我们选择经腹经后下纵隔路径。其操作要点是在实施常规显露方法的基础上,贴近腹主动
6、脉鞘,于其前方钳夹切断并缝扎围绕形成食管裂孔的右膈脚左、右翼纤维,切解膈食管韧带,扩大食管裂孔并向剑突方向切开膈肌中心腱7~8cm。如此可以充分显露食管胸下段,彻底清扫后下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防止癌残留。本组43例食管切缘均未见癌残留。36例淋巴结转移中贲门周围淋巴结转移61%(22/36),食管胸下段周围淋巴结转移6%(2/36)。我们认为经腹经后下纵隔贲门部癌根治切除术创伤小,对呼吸循环干扰轻,清扫腹腔淋巴结彻底,进行腹内脏器切除方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病死率低。正确把握贲门部癌经腹经后下纵隔手术适应证,充分改善膈下显露
7、是确保其手术质量的关键。【参考文献】 [1]张常华,何裕隆,詹文华,等.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6):483-486. [2]王振宁,鲁翀,徐惠绵.胃上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0):611-61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