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

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

ID:17434043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31

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_第1页
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_第2页
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_第3页
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_第4页
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历史哲学笔记之八:什么是历史(1)按照前面的说明,哲学在希腊语的本义是求真爱智,问题在于,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相应就产生另一个问题,什么是“真”?什么是“智”?,于是,当试图继续词典,定义“真”和“智”时,会发现,词典中的定义又将引向另外一些名词,最终,这些名词们组成一个循环指向的套套逻辑,最终,对问题的思绪便迷失在词语之中,因为这种循环指向令到词语的定义成为一种不可能。这使我们意识到,词语构成的体系本身只是一个形式逻辑系统。当我们试图用这种形式逻辑系统来指称我们所理解的现实世界时,这种对应关系显得很可疑。

2、对“话语是否可能”这个问题,指向20世纪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思考,可能时,这将放在后面再行论述。对于“历史哲学”这个词语来说,先验的认为“历史哲学”存在,从而得以说明历代所认为的“历史哲学”的思考,而不反思“历史哲学”是否可能被认识,可以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对应于哲学上的本体论。相应的,进行自我的反思,可称之为“分析的历史哲学”。语言和归类已经制约了思绪可能具备的多种指向性。当循着这种本体论的路径,讨论“历史哲学”时,这个词语本身仍存在不同的指向性。如果遵循本文一开篇洛维特在〈世界历史和救赎历史〉中所做的定义:“以一个原则为导线,系

3、统地解释世界历史,借助于这一原则,历史的事件和序列获得了关联,并且与一种终极意义联系了起来”。的话,那么必然存在一个前提假设-----------予设存在于哲学之外独立存在的历史。而当各种不同的“历史哲学”,试图为过往的历史寻求一个系统的逻辑的解释时,已经默认了这种假设的存在。于是这便产生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遵循前面所做的区分,同样可以区分出来“先验的认为已经必然存在的历史”和“被后人所认识的历史”。问题是,“什么是默认的历史呢”?这个问题由雷蒙阿隆在《法兰西学院课程》里面提出。他指出,在不同的语言中,历史这个词语

4、,指向不同的含义。英文的history区别于story,或者这么说,Historyisthestoryofthedeadtoldbytheliving,德语则用Geschichte来区别于Histoire,并将后者特指于后来对过往历史的重建。法语,可以用Historiagraphie(历史编撰)来区别于histoire。中文,钱穆在1936年的《略论治史方法》中,提出“历史事实”与“历史知识”的区分,认为”一往不变者,乃历史之事实。与时俱新者,则历史之知识”。或者可以这么说,基于现在流传下来的过往的痕迹,器皿如《毛公鼎》、文本如《谏逐客书》、

5、建筑如圆明园的废墟等,我们知道过往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既然我们不可能时光倒流,回到过去的话,那么,我们永远只能根据这些遗物,按照我们自己的体验,来重构过往所发生的事件,进而想象、感受过往的人物在另一个时空下的体验。如果沿着一种不同的路径理解的话,必然的怀疑便是“自我如何可能感受他人”?甚至连“自我是否可能连续”都是一个问题,我们又怎么知道“昨日的我是否就是今天的我?”,“庄生晓梦迷蝴蝶”,历史是否只是梦境的一种幻象?甚至,“我”如何定义?如果按照詹姆士所采用的广义的“自我”的定义,将一个人的自我定义为“他能称之为“他的”事物的总和”的话,那

6、么,“历史”是“我的”吗?进而,当我们试图论述历史哲学时,便会意识到,历史哲学所论证的作为对象的历史必然是人的历史,而不是自然史或者生物史,但是,人是什么?在个体的人的生灭变化的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存在?如果按照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自我,不过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个体的肉身而已。而这肉身是否沉重如泰山或者飘渺如列子班凌波微步御空而行,都可能只是感觉。感觉可靠吗?何为历史?谁之历史?这是一个问题。基于一种个体的“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的话,那么,历史只能是一种亲身目击的记录,如同前面所指出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著作,比如凯撒的《高卢战记》

7、。这意味着基于自我存在的个体形式,个体所理解的历史必然是个人的口述史。但当波利比奥斯用“剪刀加糨糊”的办法,试图记述一个跨度为150年的历史时,他又如何狂妄得试图以为他的理解和立场可以约通他人的理解呢?当遵循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办法,基于人的“共相”而得到人类的‘共名“时,人与人之间究竟又有多少可能的共性?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中《计划性》一节中写道,“动物借本能以生活,毕生所事唯在图存而传种于后,其所知所行囿止乎此,莫能有外。而稍远于两大问题者,则如探究之本能、游戏之本能、自由冀求之本能”。这意味着,人类可能的基本共性,在有限程度内,只能化约为

8、一种愚蠢的食肉动物。甚至当我们将构成“人类”的人和人之间进行不断的比较时,们总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细微差异,以至于我们知道,没有办法找到两个相同的人。如同一张比例尺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