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铅中毒从以下几点入手

儿童铅中毒从以下几点入手

ID:17255603

大小:15.2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9

儿童铅中毒从以下几点入手_第1页
儿童铅中毒从以下几点入手_第2页
儿童铅中毒从以下几点入手_第3页
资源描述:

《儿童铅中毒从以下几点入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儿童铅中毒从以下几点入手  如果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多动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语言障碍、听力障碍、成绩突然下降,那么很有可能就是铅中毒惹的祸。还有些孩子整天坐不住,老是想踢东西,根本管不住自己,也可能是铅中毒的前兆。由于铅是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而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在快速发育中,对于外界毒性物质的抵抗能力最为脆弱。儿童血铅水平每上升100微克/升,其智商要下降6~8分。此外,高血铅儿童的身材往往低于正常儿童,还可能导致贫血、腹痛、头痛、头晕、呕吐、便秘。然而,没有症状并不能排除铅中毒。  要知道孩子体内的铅含量,唯一的方法是通过

2、仪器进行检测。测血法是目前国际上检测人体内铅含量的通用方法。研究表明,全血铅含量能显示铅在体内吸收、停留、释放、排泄的动态,反映儿童近期1~3个月内铅接触的最佳指标,代表骨骼以外软组织的含铅量,体现铅在体内的毒性作用,并且方法较简单、容易测定。  专家们一般认为,鉴于铅污染的严重性,铅损伤的多器官亲和性、尤其是严重的神经系统亲和性,以及铅损伤的不可逆性,凡是血铅水平不为0者,都应该接受驱铅。由于药物驱铅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人群大面积控制时,对于轻度铅中毒以下的儿童,主要是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减少在公路边的户外活动,

3、不吞咬彩色玩具、铅笔,少接触油漆制品等,同时可多食用牛奶、芝麻酱等富含钙、锌的食品以及坚果类食品;  对于中度铅中毒的儿童尽可能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食物疗法等,并加以适当的饮食调理;对于重度以上的铅中毒患者则必须在医生指导和监督下进行药物治疗。是否需要接受驱铅治疗、是接受非药物驱铅还是接受药物驱铅,要根据铅中毒的轻重程度,就是以血铅水平为主要依据,由医生来做出决定。  驱铅治疗可将部分体内的铅排除,使血铅水平明显下降,特别是经过几个疗程的驱铅治疗后,一般血铅水平可以降低到250ug/L,甚至200ug/L以下。随着血铅水平的下降

4、,消化系统的症状改善比较迅速,通常便秘、腹痛等症状会迅速减轻或消失。造血系统的症状如贫血症状会在血铅下降后,逐步改善,如果伴随体内有铁缺乏,可能给患儿提供一个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  当患儿血铅水平在250~449ug/l时,一般需每个月复查一次血铅水平,以便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必要时对患儿进行驱铅试验或驱铅治疗;如果患儿血铅水平在200~249ug/L时,一般需每2个月复查一次血铅水平;当患儿血铅水平在100~199ug/L时,一般需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铅水平。如果怀疑孩子近期有铅接触,最好随时去医院检查,不必等待原计划的复查时

5、间。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特别是进食前一定要洗手;常给孩子剪指甲,因为指甲缝里是特别容易藏匿铅尘的部位;儿童不要有手-口动作;比如咬指甲;经常清洗儿童玩具;每天早上用自来水时,将水龙头打开放1~5分钟,把水管内铅污染的水放掉;不要用报纸等印刷品直接包装食品。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含铅多的食品,如:膨化食品,爆米花,皮蛋等;少吃烧烤类产品;多食大蒜、韭菜、动物肝脏、蛋白质、以及含铁含锌丰富的食物;儿童应该定时进食,空腹时铅在肠道的吸收率可成倍增加;可多食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多食降铅食品,如水果、海

6、带、大蒜等。  3、缔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不要让儿童在交通繁忙的马路或铅作业工业区玩;不要使用彩色陶器或水晶盘盛放食物,特别是果汁饮料。对于家庭有职业铅接触者成员,在回到家后尽快换去外衣,以避免给孩子和家人的二次污染;不要在儿童面前吸烟;定时清扫卫生,将铅尘赶除家门。  4、定期非药物驱铅防治药物驱铅适用于临床重度铅中毒患者,且对人体有一定毒副作用。非药物驱铅食品正日益成为儿童的驱铅首选。由于铅毒在体内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需定期进行排铅,就像人要定期洗澡一样。(实习编辑:张嘉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