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式太极拳的精华

叶式太极拳的精华

ID:16879775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5

叶式太极拳的精华_第1页
叶式太极拳的精华_第2页
叶式太极拳的精华_第3页
资源描述:

《叶式太极拳的精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叶式太极拳的精华起势是杨式叶家拳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精要的。金仁霖老师讲解起势,总是不厌其烦的,每次讲到紧要处,他总会提到蔡松芳老师。二水理解,蔡松芳老师推广的《无极式气功》,或许就来源于此的。起势包括无极式、纯阴式、纯阳式三部分组成,是叶大密老师直接从婆罗门导引术中引入太极拳架中的。叶老师在1953年编写的《叶氏太极拳式名称》里,分作“1、无极(宇宙大观)2、太极起式(阴、阳、开、合)”两式。1954年《改编河北永年杨澄甫老师太极拳名目》时,合二为一。改作“太极起式(无极、阴阳、左右、动静、前后、开合)”。金老师在他的《讲授提挈》中,最终修订为“起势:1、无极(平行步高站式),2、

2、纯阴(提、沉、合、开、吸、呼),3、纯阳(提、沉、合、开、吸、呼)”。金老师说,起势中的这些内涵,杨家、孙家其实原本也有类似的练法。只是导引术中更为明确,也便于学生来领会拳学要义。老师兴致所至,就会演示田兆麟老师的太极出势,或者讲解叶大密老师的起势与叶敏之老师的不同点。并且一一给我们拆招喂劲。老师轻轻一提手,往往会将近两百斤的人腾空提起,让我们在惊奇之余,渐渐了解太极拳其根在脚、势由根起的道理。1971年,金老师在帮叶大密老师编订《太极辅助行功式》时,简约的记述过无极、纯阴、纯阳的动作要求。三式均属于“静步(定步)——静中动”的范畴:(一)无极式平行步高站式,两臂松垂两侧,掌心向里

3、和拳架相同。(二)纯阴式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和拳架相同。(三)纯阳式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下合,竖掌前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坐腕舒指,和拳架相同。《太极辅助行功式》原本是叶大密老师交由曹树伟老师编订的,曹老师系五十年代的复旦中文系高材生,他曾用他的文字风格,及其详尽的描述过五十七式行功式。叶老师看后,觉得还是采用简约的文字,更近乎白描的风格。于是就有了《柔克斋太极传心录》中的《太极辅助行功式》的风格了。二水期望曹树伟老师的《太极辅助

4、行功式》能早日面世。跟金老师学过拳的,第一节课或许就是无极式。金老师讲无极式的身形要求大凡与杨澄甫老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的起势预备一样:“站定时,头宜正直,内含顶劲,眼向前平视,胸微内含,脊背拔起,不可前俯后仰。两肩下沉,两肘微坐,两手下垂,指尖向前,掌心向下,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在此时,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造作。守我之静,以待敌人之动”。郑曼青先生在帮杨澄甫老师执笔《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只是在“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改作“松腰胯,两足直蹈,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守我之静,以待敌人之动”后只加“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八字。李雅轩眉批《太极拳体

5、用全书》所引发的杨式太极拳“含胸”公案,金老师曾有专文阐述的。后来在编订《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时,将这几篇论争文字全剔除了。二水曾建议老师保留文稿,只是隐去论争一方的名号,因为这几篇文字,直指杨家太极拳技术精髓的,技术含量相当高。老师坦然一笑说:是涉及太极拳技术层面的讨论,不为意气之争的。但既然出集子,就不想去谴别人头皮了。“头宜正直,内含顶劲”在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之《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中,改作“虚灵顶劲”,“胸微内含,脊背拔起,不可前俯后仰”改为“含胸拔背”,“腰胯稍松”改作“松腰”。金老师传授无极式时,他说叶老师怕学生一站定,很难立刻找到“无极状态”,

6、所以要求习练者,身形在保持完整的前提下,先前移后荡。金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老师边演示边讲要领:“整体向前到前脚掌,再整体向后到后脚跟,整体向前到前脚掌,再整体向后回到涌泉”,他解释,前脚掌是指去掉脚趾后的脚掌

7、前端。二水理解老师的意思是前移后荡时,不要太过向前,否则容易前倾跌倒之虞。后脚跟是脚踵的位置,也不要有后跌之虞。涌泉大凡在整只脚掌的前三分之一处。这样,前移后荡如倒钟摆。练无极式之前,单单这前移后荡,不同的训练阶段,体悟是截然不同的。初次练习前移后荡时,身躯有前冲后跌之虞,因为生怕跌倒,人自然有维系平衡的功能,这时也就容易犯低头、哈腰、屈膝等毛病。倘若能跳出来审视自己的身躯,把自己的身躯当作是一杆竹竿,头顶像是用无形的线悬挂着,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也就有了若即若离的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