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ID:16292316

大小:3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9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_第1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_第2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_第3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_第4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材解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3、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

2、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设计理念]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

3、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故事连理。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板书:少年吴王)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3、老师边讲故事,

4、边出示词语: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4、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得不清楚,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5、指名学生讲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完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6、小结,引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完成了学习任务之一----复述课文。】一、着力集中,品读主体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呢?自由朗读

5、第9--11自然段,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说一说,指名学生以用箭头的形式板书并显示三者关系)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并在边上写出自己的体会。3、交流反馈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4、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教学时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让学生通过朗读、写体会,对课文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学生有了体验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成。】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过渡:寓言就是借一个

6、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寓意,齐读加深感受。2、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B.读到这里,老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

7、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如果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劝说吴王。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板书:智劝)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3

8、、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理解“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5、指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