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

ID:15958898

大小:235.0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8-06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_第1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_第2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_第3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_第4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外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华光照四夷张骞贯东西第三章梵音入神洲中西共文明第四章胡气盛长安瀚海纳百川第五章海上拓丝路可汗行亚欧第六章宝船耕西洋圣母来中土第七章锁国因无奈开门更苦悲第八章睡狮初醒来开眼看世界不是结语的结语*****************************第一章绪论什么是“西”?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西”是一个特别具有异国情调的概念。它不仅表示方位,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都是非常宽泛的地理文化概念。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

2、是指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东罗马、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包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泰西”。人类最重要的具有源头性的四大文明中,有三个在中国西部。“西”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异域文化。代表非我族类的外来文化的神秘地方,“绝域”。欧洲人的眼光,从北非、中东,后来才渐渐了解中国和印度。“远东”。反映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文化本为心态和文化相对意识。由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成功西化,中国人在晚清吸收的西学知识,实际是推广日本人或日译西书获取的。是“中西交流”,还是“中日交流”?这个时段,不能回避,还要重点讲。葡萄

3、、干部、交际、菠萝、卡片、菠菜,是中国词?还是外来户?都是外来词。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演进中,中外文化交流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真正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则是比较晚的事情。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出现一批研究边疆史地的著作,开始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洋务运动后,渐多:译著、游记。“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进一步观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探讨、争论,成为热点。一门新兴的专门学可诞生了。张星烺、向达:致力与中外交往史的研究。叫“中西交通史”。“中西交通”、“海交史”:交通路线、交通方式、学术交流、文化传播、宗教宣传、贸易往来、军事干预。这是广义

4、上的中西交流。“西方”,也是广义上的西方,中亚、西亚、南亚、欧洲、非洲北部。1920年代---1950年代初:奠基。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向达《中西交通史》、张星烺《欧化东渐史》、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西力东渐史》、朱杰勤《中西文化交通史译粹》、方豪《中西交通史》、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交通”这一概念,无法满足学科的需要,改作“文化交流”。1950年代末----1970年代,反右、文革、极左思潮,只能说与几个国家的友好关系!1980年以来,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中外文

5、化交流史》、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史》、沈福伟《中国与非洲》、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中印文化交流史》、陈高华《海上丝绸之路》、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李喜所主编《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文化”一词,中西就有差异。西方语言中,英culture,法culture,德kultur,它们都来自拉丁cultura。意思是:留心、留意、练习、居住、耕种等。实际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当然,后来加进人文的含义。中国:“以文教化”,与武力相对应。文化交流,总体是高势能的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流动,但是,实际是双向的,有一方以输出为主,另一方一接收为主。春秋、战国、

6、汉唐:化夏优于“四夷”,而晚清,中国受尽列强蹂躏。在这整个起伏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接触外来文化的时候,对华夏以外的“四夷”有何看法。往往在国力强盛、民族繁荣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广阔的胸怀;越是国家破败,朝廷垂亡的时候,则越是闭关锁国。面对优于自己的文化,你学什么?是吸取精华?还是旧瓶装新酒?让新的东西为旧的理念服务?康、梁、严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好的东西学不来,一拿到中国就走样了。这就是华夷观的变迁。本课程,特别强调这一点,这是特色所在。第二章华光照四夷张骞贯东西第一节:华夏文化也有多元性欧洲过去有人认为中国文化“西来说”,当时的“西”,指巴比伦。“西来说

7、”站不住脚,但是,交流存在。史前:西亚最早驯化大麦和小麦。大麦和小麦是传入中国的,甲骨文的“牟”、“来”。“百越”族南迁入东南亚,融入东南亚人的血统。台湾的高山族,是许多个族群的通称,包括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阿美人、雅美人,另有汉化程度很高的“平埔人”。泰雅、赛夏、布农等人,是来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古代“百越”中闽越的后裔,是从大陆渡过台湾海峡到台湾的。而鲁凯、卑南、阿美、雅美等人则源于马来人,是从菲律宾群岛及印度尼西亚各岛迁入的。他们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商代:和田玉、北方游牧民族的马箕

8、子入朝鲜周代:周文化内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