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41382
大小:53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6
《数列和不等式交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数列和不等式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在众多的高考试题中数列试题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特别是数列与不等式的结合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热点,而涉及数列和不等式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函数、数列性质和不等式证明等诸多方法,从而考察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下面谈谈常涉及到的几种特殊解决方法。一、函数的性质A.函数的值域例1.已知公差大于零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且满足:=117,,求(1)通项;(2)若数列是等差数列,且,求非零常数C。(3)若的前n项和为,求证解:(1)略(2)略(3),上面两式等号不可能同时取到,原命题得证。B.函数的单调性a.构造函数应用定义法例2
2、。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它满足(1)试求出之间的递推关系。(2)设当时,求证(3)若设当时,求证解:(1)(略解)利用-=可得数列是一等差数列。(2),()数列是单调递增数列。令得n-1个不等式相减得:++…+==.(3)由(2)知=设,当时,设,则有-,<,<<,在上单调递增.<=,命题得证.当然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亦可采用求导的方式来证明。C.函数的有界性例3.若无穷数列满足,,(1)已知数列是严格的递增数列,求首项的取值范围。(2)若无穷数列有界(即对,均有M为一正常数),求证:数列是常数列。解:(1),将其变形为,令,否则推出,这与是严格单调递增数列
3、矛盾,数列是以为首项,以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其通项公式为(),即(),,即()+2,又数列是严格的递增数列,恒成立,即()()>0恒成立,()()>0对一切正自然数恒成立,即恒成立.恒成立,故所求的的范围是(2)证明:由(1)知()+2,下面分情况讨论.a.若时.数列是严格单调递增数列,当时,,,这与矛盾.不成立.b.当时,()()=()<0.即数列是单调递减数列,当时,,但,()+2,这与矛盾,也不成立.c.当时,,满足对一切恒成立,即数列是常数列.评注:递推数列与数列的有界性、单调性是高等数学内容和初等数学相衔接的部分,也备受命题人员的青睐,因此要注
4、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不等式的证明方法A.基本不等式例4.已知,,…为两两各不相等的正整数.求证对任何正整数n下列不等式成立,(第20届IMO试题)证明:因为,,…为两两各不相等的正整数,所以显然有2。。。2以上各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并整理:()—()=B.放缩法例5.已知数列满足,是的前n项和,且求(1)的通项(2)证明:(2004浙江宁波高三测试题)解:(1),,两式相减得,。。。连乘后可得:,=1,又(2)(二项式定理)(放缩法1)(放缩法2)=又<5、根据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加以证明(2)若,且,证明。解:(1)略解。(2),,且设=,,且则==无论还是,都有则即故即D.分析法例7.已知数列满足:,求证:(1),(2)证明:(1)=5>4结论成立时当且仅当时取等号.(2)由(1)知成立,故命题等证.三、数列的性质A.应用数列性质(例6)(2)解:(逆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由均值不等式,上式成立B.极限思想例8.设(1)证明:介于之间。(2)中哪一个更接近于(3)根据以上事实,设计一种求的近似值的方案,并说明理由。解:(1)=则介于之间(2)==比更接近于。(3)依次令,则<,即故依次更接近于,且当时,无限6、趋近于,即。评注:此题是根据教材数列章节中第一节的例3改编而来的,让学生接触“数列逼近”这个新颖题材,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帮助,这种极限的思想在其他的章节中也有广泛的运用,例如球的体积和球的表面积的推导等。当然对于数列中不等式的证明也可使用数列中的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里就不说明了。四、二项式定理例5(2)(二项式定理)评注:一般地,当指数不等式(指数为正整数)那么一般情况都可以利用二项式定理来证明。当然对于数列和不等式还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绝对值性质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5、根据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加以证明(2)若,且,证明。解:(1)略解。(2),,且设=,,且则==无论还是,都有则即故即D.分析法例7.已知数列满足:,求证:(1),(2)证明:(1)=5>4结论成立时当且仅当时取等号.(2)由(1)知成立,故命题等证.三、数列的性质A.应用数列性质(例6)(2)解:(逆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由均值不等式,上式成立B.极限思想例8.设(1)证明:介于之间。(2)中哪一个更接近于(3)根据以上事实,设计一种求的近似值的方案,并说明理由。解:(1)=则介于之间(2)==比更接近于。(3)依次令,则<,即故依次更接近于,且当时,无限
6、趋近于,即。评注:此题是根据教材数列章节中第一节的例3改编而来的,让学生接触“数列逼近”这个新颖题材,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帮助,这种极限的思想在其他的章节中也有广泛的运用,例如球的体积和球的表面积的推导等。当然对于数列中不等式的证明也可使用数列中的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里就不说明了。四、二项式定理例5(2)(二项式定理)评注:一般地,当指数不等式(指数为正整数)那么一般情况都可以利用二项式定理来证明。当然对于数列和不等式还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绝对值性质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