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

ID:15194510

大小:33.0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1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_第1页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_第2页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_第3页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_第4页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本院收治DAI患者78例,并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4~10天,并辅以相应物理及药物治疗。对78例患者行颅多普勒超声(TCD)、血内皮素(ET)、颅内压(ICP)的观察,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比较,血ET、ICP、及预后评价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具有显

2、著的脑保护作用,可以临床应用。【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亚低温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属原发性脑损伤的一种病理类型,占重型颅脑损伤的20%,在死亡病人中占29%~43%。仅次于硬脑膜下血肿,占致死性颅脑损伤的第二位,是不伴明显的颅内压增高而出现创伤性昏迷的常见原因。亚低温技术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并能抑制损伤后某些损伤因子的生成及释放,有利于防治继发损害,阻断脑损伤后的恶性循环。自2003年1月~2007年1月,笔者对所收治的78例DAI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内皮素(ET)、

3、颅内压(ICP)的观察,总结分析如下。8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标准DAI诊断标准:(1)有确切外伤史;(2)伤后立即出现昏迷;(3)有瞳孔、眼球位置的改变;(4)CT、MRI发现胼胝体、脑干、基底节、大脑半球皮质髓质交界区、小脑、脑室等部位出血灶(通常直径<20mm)或非出血性损伤,或有弥漫性脑肿胀改变;(5)颅内压增高的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6)CT无明显改变而临床表现重;(7)尸检或手术活检病理发现轴索损伤证据;(8)创伤恢复后期出现弥漫性脑萎缩的CT/MRI表现,伴有较多神经废损后遗症;(9)不排除同时伴

4、有其他类型颅脑损伤。DAI的影像学诊断标准:CT诊断标准为大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域、胼胝体、脑干、脑室或小脑的一个或多个点状及灶性高密度影,或CT仅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患者呈重型脑损伤表现。MRI诊断标准为上述部位梯度回波条件下T1加权像为点状或小灶性低或高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1.2一般资料8本组78例患者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0~58岁,平均34岁。入院时均经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确诊,GCS评分3~8分,合并伤除外,均经脱水、抗炎、止血等常规治疗。其中50例为闭合性损

5、伤,28例为开放伤;交通伤32例,打击伤26例,跌伤2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45)及常温治疗组(n=33),两组在年龄、病情、CT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方法1.3.1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均在24h内进行,除常规治疗外,给予亚低温治疗4~10天,并辅以头部及全身的物理降温,使用适量肌松剂和镇静剂,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当ICP降至正常后24h停止亚低温治疗。1.3.2常温治疗组常温条件下,给予常规治疗。辅助治疗与亚低温治疗组同。1.4ET、TCD、ICP检查血ET测定采用放免法测定(药盒

6、由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TCD采用以色列Trans-LinkTM9000+检查,ICP采用SJN2081型监护仪持续ICP监测5-10天。1.5预后评估本组患者于伤后8个月行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者为预后良好。1.6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数据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学数据均以SPSS811.0统计。2结果血ET变化见表1,ICP变化见表2,预后评价结果见表3。表1两组患者血ET变化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表2两组患者ICP变化比较

7、表3两组患者预后评价结果比较注:与常温治疗组比较,★P<0.01,*P<0.01,△P<0.01由表1~3可知,亚低温治疗组治疗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优于常温治疗组,各观测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在特定的外力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以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1956年,Strich首次报告了15例因头部外伤持续昏迷5~15个月后死亡的病例,镜下检查发现全脑白质神经纤维缺失和明显变性,残留数量不等的正常神经纤维和髓鞘。当时,Strich将这种损伤命名为弥漫

8、性白质变性(diffusedegenerationofmatter)。1961年,Strich又发现头部外伤后存活48h者,脑组织中有神经轴索收缩球形成[1]。1977年以后,Adams等做了大量工作,并于1982年正式提出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