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对糖尿病的分级预防和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对糖尿病的分级预防和治疗【关键词】糖尿病;分级预防;中医疗法近年来,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中医在治疗代谢性疾病方面有着其他医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潜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中医界的专家学者对糖尿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许多疗效好、有临床实践基础的方剂,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笔者现从中医角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分级预防和治疗方面等作一论述,力求为临床提供一个有效合理的防治方案。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病因 1.1.1先天不足,五
2、脏虚弱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即现代医学认为的与体质因素、遗传因素有关。 1.1.2饮食不节,积热伤津7 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精微,以内濡脏腑,外达肌肤,为全身生养之源。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积热于胃,并损于脾,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气血精微不行,脏腑、经络、肌肤失去滋养,津液匮乏而涸,发生消渴。《外台秘要·消渴方》说:“饮噉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
3、燥,木石犹且干枯,在人何能不渴?”《丹溪心法·消渴》说:“酒面无节,酷嗜炙……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说明饮食不节与本病发生有密切关系。而《素问·奇病论》说:“消渴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消渴患者多由于吃得太多太好,即过量摄入高热量的饮食造成肥胖,而肥胖可使人生内热,长期内热就可转消渴。 1.1.3情志失调,郁火伤阴 《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临床指
4、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医宗己任篇·消症》谓:“消之为病,一原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7这些论述充分说明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情志失调,肝气失疏,郁滞日久化火,火邪灼津,阴液亏少,或肝之疏泄太过,肾之固藏失司,则火炎于上,津泄于下,津亏液耗,发为消渴[1]。 1.1.4房劳过度,肾精亏损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布化精气以充养全身。房劳过度,可致肾虚精亏,不能化气生精
5、,终致精亏液耗而发为消渴。《备急千金要方·消渴》说:“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而致消渴)……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说明房室过度、肾燥精虚,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1.1.5滥服药物,耗伤阴津 长期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致使燥热内生,阴津亏损,发为消渴。 1.2病机7本病病机历来认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病在脾,
6、病变涉及五脏六腑,但以肺、胃、肾为主。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液直趋下行,故小便频数;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大便干结。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又主藏精,先天不足,五脏脆弱则易病消渴;若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燥心肺则烦渴引饮,中灼脾胃则消谷善饥;阴虚阳盛,开阖失司,固摄失权,精微下泄则尿多味甜。若病久延,阴损及阳,阳虚则无以化气上升,津液不布则口渴多饮;下焦不摄则夜尿频多。另外,阳虚失却温煦之力,可致诸脏腑阳虚气弱,功能不健,进一步加重病情。上述三者虽有侧重,
7、但亦相互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不得敷布,则脾胃失于濡养、肾精失滋;胃热偏盛则上灼肺津;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则可燔灼肺胃等。所以,肺燥、胃热、肾虚亦可同时并见,其中以肾最为重要,故而古有“肾虚致渴”、“先治肾为急”之说[2]。 2分级预治 2.1一级防治——尽可能避免糖尿病发生 定期进行至少30min强度适中的活动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另外,其他常规措施包括限吃高糖的食物、禁过度吸烟饮酒、多进素食、控制体重等。此期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形体肥胖,体质尚壮,食欲旺盛,耐力减退,舌红,脉数。检查发现血糖和
8、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尿糖常为阴性。此期病机基础是阴虚,分型辨治:①阴虚肝旺型治以育阴平肝潜阳,方用杞菊地黄丸,药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②7阴虚阳亢型治以滋阴潜阳,方用羚角钩藤汤,药用羚羊角片、钩藤、桑叶、菊花、白芍、茯神、鲜生地黄、川贝母、淡竹茹、甘草。③气阴两虚型治以养阴扶正、清热生津、润燥降糖,方用育阴降糖汤,药用麦饭石、生石膏、乌梅、天冬、玄参、枸杞子、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