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2537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分级预防和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对高血压病的分级预防和治疗【关键词】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引起脑卒中、影响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合理的营养、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老龄化等,导致心血管事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增多加大。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显著增长趋势,10年中增加了25%,农村乡镇人群的患病率也大幅上升,而这一部分人群接受高血压病的预防知识较少,且对承受预防和治疗费用的能力较低,治疗的顺从性较差,发生脑卒中、心血管病事件增多。因此,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的顺从性、长期性,保持降压效果的有效和稳定,就显得较
2、为迫切。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中医药加入对高血压病的分级干预和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特点。 1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优势4 (1)中医药适合中国普通低收入人口就诊治疗习惯,特别是农村、乡镇老龄人口;且中医药参与预防和治疗能减少西药的用量和时间,降低费用,有利于提高治疗的顺从性和长期性。(2)针对每一位危险因素不同,或危险因素程度的差异、体质环境的区别,中医药采取辨证施治,因地制宜,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方案个体化,提高降压效果,也可减少长期运用西药而出现的毒副作用。(3)用于西药撤药后的替代治疗,以减少某些降压药的撤药综合征,控制病情恶化。(4)
3、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级预防中,采取健康教育,进行综合干预的同时加入简、便、廉的中药预防治疗,使高危对象和人群的行为习惯发生有利的改变:如合理的膳食,适当的中药饮料,多参加运动,进而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血清胆固醇,并使之成为终身行为,而达到长期稳定的降压效果。 2中医对各类高血压的分型治疗和一级预防指导 高血压分类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正常:<130/85mmHg;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Ⅰ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90~94mmHg
4、;Ⅱ级160~179/100~109mmHg;Ⅲ级≥180/110mmHg;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140~149/<90mmHg;在各类高血压中因其体质、生活、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不同,可分为:肝阳亢盛型、肝肾阴虚型(含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型(含气阴两虚)、痰湿壅盛型(含痰湿壅阻)等类型。中医分型引自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1]教材1980年。《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转摘至《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 2.1正常高值4常规措施:限盐,禁过度吸烟饮酒,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素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和休息以
5、缓解精神压力。如果肝阳旺者可以菊花、夏枯草代茶饮用,较重者可加龙胆草、栀子;阴虚者加麦冬;阴虚有热加栀子、淡竹叶;气阴两虚者加人参、麦冬;血清胆固醇高者加山楂、川芎;痰湿型者用天麻粉白开水吞服。长期坚持就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2.2Ⅰ级高血压除采取常规措施以外,肝阳旺者以菊花、夏枯草、龙胆草、木通代茶饮用。若血脂高者加山楂,糖尿病阴虚者除积极控制血糖以外,平时可以菊花、麦冬、石斛、天冬代茶饮用。气阴两虚者加高丽参(或白人参)。根据舒张压的情况可加红花、川芎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和血管的弹性,或加服复方丹参片或天麻片和小剂量的利尿剂+CCB。
6、 2.3Ⅱ级高血压注意休息,限盐、禁烟酒,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素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用西药有效控制血压,如果利尿剂加受体阻滞剂、ACEI+利尿剂、CCB+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在这一类型中,中医的分型可多见有: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壅阻,可酌情选用镇肝熄风汤、羚羊钩藤汤、杞菊地黄丸、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后,西药减量,维持监测。如果多次监测结果血压稳定者,可过渡到Ⅰ级高血压的措施长期坚持。 2.4Ⅲ级高血压除常规措施以外,需卧床休息,用西药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若见有肝火亢胜者则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
7、阳亢用杞菊地黄丸加减,阴阳两虚用二仙汤加减,痰湿壅盛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血压得到控制稳定后,过渡到Ⅰ、Ⅱ4级的治疗方案,并长期监测调整方案。 3讨论 一般来讲,高血压病通过分级治疗,都能得到控制,但治疗中的顺从性、长期性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使血压控制不稳,而导致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和危险因素的增加。探索中医药加入高血压病的分级干预和治疗,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习惯优势,增加治疗中的顺从性和长期性,将更有利于高血压病防治成果的巩固和发展,推动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进步。以上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希望得
8、到广大同道的指正,以利于进一步地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315. 2陶寿琪,武阳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北京: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