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ID:15130685

大小: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1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_第1页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_第2页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_第3页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_第4页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作者:孙成铭韩文玲李国建【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确诊的A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2次/d,共14d,同时给予血塞通0.4g静滴,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余均同治疗组。结果4周后,2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ACI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关键词】脑梗死;依达拉奉;自由基

2、清除剂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脑梗死早期局部血管闭塞,梗死中心区细胞迅速死亡,而其周围半暗带血流不同程度下降引发缺血级联反应,而在再灌注过程中,氧自由基的大量形成及脂质过氧化的增加会进一步加重脑细胞的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抑制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坏死[1]。我科就200802~200903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8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02~200903期间我院住院的临床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

3、者10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均为发病72h内;年龄80岁以下;无全身严重并发症,头颅CT或MRI除外脑出血及血压在180/100mmHg以下患者。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9~79岁,平均61岁;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8岁,平均64岁。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2次/d,14d为一疗程;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余均同治疗组。治疗期间酌情使用脱水剂(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抗高血压药物,降血脂、降血糖及抗生素等;未使用溶

4、栓、抗凝、降纤药物及其他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治疗过程中检测肝肾功能。  1.3疗效评定采用国际公认的NIHSS评分标准,分别评定治疗前,治疗第14d,21d的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治疗后14d,21d生活质量,以增分率判断疗效,分4级进行判断:基本痊愈86%~100%,显著进步46%~85%,进步16%~45%,无效<16%,以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作为有效。8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版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使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率组间两两比较,使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分割法,组内比较使用四格表

5、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评价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后有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治疗后14d起NIHSS项目中言语、下颌面肌、上肢近端肌、手指屈肌、下肢近端肌、足背肌、步行能力等均有显著改善,BI指数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对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进餐、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以计算NIHSS减分率来判断疗效,依达拉奉组的减分率自治疗后7d开始,即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14d,治疗后21d的NIHSS有效率依达拉奉组分别为60.4%、62.1%,对照组

6、分别为18.3%、29.3%,见表1。BI指数有效率依达拉奉组分别为54.0%、57.5%,对照组分别为36.6%、39.0%,见表2。表12组治疗后NIHSS有效率的比较注:2组疗效和总有效率的比较用考虑中心效应的CMH方法,统计量为QCMH,P<0.01表22组治疗后BI指数有效率比较注:2组疗效和总有效率的比较用考虑中心效应的CMH方法,统计量为QCMH,P<0.05,P<0.018  2.2脑水肿程度改变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7d后,中重度脑水肿(等级为2~3)的发生率由29%降至23%,而对照组却由30%上升到34%;14d后,治疗组中重

7、度脑水肿的发生率进一步降至14%,而对照组仅降至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16,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发生栓塞性出血,可能与依达拉奉合并阿司匹林或大面积脑梗死破坏血管渗血有关;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增高,未经减药、停药而自行恢复,2组间不良反应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在脑梗死急性期,由于血管的闭塞引起以其支配领域为中心的脑血流减少,组织进入缺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