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13224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0
《对“国进民退”现象的风险分析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国进民退”现象的风险分析与思考 作者简介:徐剑彬(1991-),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学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摘要:随着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对“国进民退”现象的讨论再一次成为学术界的焦点,除了石油、钢铁等基础领域之外,大型国有企业开始进军一般性竞争领域,新一轮“国进民退”大有潮涌之势,而政府无疑成为背后推手。对民营经济而言,将面临着非市场性的严峻困境。 关键词:“国进民退”;行政垄断;市场竞争 一、引言 巨额亏损国企山东钢铁获2400亿银行授信接管盈利民企日照钢铁;鹰联被川航收购,巨
2、亏东航南航从政府获百亿支助;高速公路方面民营资本被集体清退;房地产方面六层高价土地被高企拿下;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入股蒙牛成为第一大股东;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大多流向国有资产。或许有不少的学者认为以上的一些实例只是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但以下事实是不可否认的。据有官方调研,2010年全社会80个行业中,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占77.5%,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只有41个,占51.25%。截止2010年,民间投资在传统垄断行业所占比例非常低。据统计,民间投资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中占13.8%,在教育中占12.3%,在卫生、社会
3、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中占11.8%,在金融业中占9.6%,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占7.5%,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中占6.6%,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占5.9%。显然,在这些基础性行业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率是微乎其微。“国进民退”的真伪争辩是永无休止的,只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告诉我们答案,而本文认为,我国“国进民退”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二、“国进民退”现象的风险分析 1、滋生腐败,恶化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从上述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对于一些行业只能由国有企业进入而民营企业不能进入,此外,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银行资金的支助也大多偏向国有企业,因贷款
4、难、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倒闭的民营企业数不胜数。阿克顿勋爵曾经说过说:“权力易于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会绝对地腐败”。行政权力的扩张,导致寻租活动制度基础扩大,使腐败日益盛行。中央集权机制下,国企亦是高度集权,集权必然带来腐败。腐败的结果便是加剧经济权贵化、寡头化,牺牲国民福祉,挤占民企空间,损害社会公平。更重要的是,权贵资本主义思想的盛行将会影响中国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所有的企业家不再集中精力搞生产,反倒是利用资金和资源进行商业贿赂、勾结权贵。 2、降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弱化市场竞争 当下各级政府部门纷纷以“宏观调控”的名义,以加强对微观经济的干
5、预和控制,这将进一步强化行政垄断,弱化市场竞争,助长经济泡沫。我们都知道,法律的核心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自然人如此,对法人亦是如此,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无缘优惠政策受到重创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国企朝垄断方向发展,特别是行政垄断行业,其排斥竞争,正是因为缺乏了足够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必然带来经营管理的低效率,并且严重损害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造成市场经济畸形发展,行政垄断更成为深入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阻碍 3、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 改革初期的阻力主要来自意识形态,而当下我国的改革阻力则来自既得利益。推进政治体制与国有
6、企业改革,意味着政府需要对自身问题进行改革。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改革与反改革两股势力的正面冲击将更为激烈。若“国进民退”的浪潮进一步加剧,在政府的调控中,人民币“汇改”升值,以致货币量宽松驱动资产溢价,银行信贷额度增加并偏向国企,政策性垄断形成国企暴利,那必将会造就新一批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会成为推动改革道路上的拦路虎,当改革推进到某个阶段亦或是损害到他们利益之时,改革将会受到重大的阻力,而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导致改革进程减缓,时间拖得越久,新体制与旧体制的矛盾就越深,而既得利益集团将会获得更多的利益,以致他们有更大的权利去阻挠可能影响自身利益的进一步改
7、革。 4、增大就业压力 教育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声称,今年全国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699万人,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很多人将其归因于高校扩招的结果,而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应届毕业生人数急增的情况下,社会并没有产生与之相匹配的就业岗位。而对于能够积极拉伸就业的民营企业而言,却因为得不到资金的支助和政策的支持,导致民营企业的福利待遇相比于国企事业单位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届毕业生选择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一种普遍而主流的择业偏好。想想提供社会80%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不能受到优秀人才的亲睐,国家的政策措施不能鼓励应届毕业生走
8、向民营企业,反倒是几百万人争抢寥寥可数的国企事业单位职位,如此恶性循环,民企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便无法创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