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

ID:14695731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30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1页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2页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3页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4页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  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人性论争议最为激烈的时期。众所周知,“仁、义、礼、智”是孟子对人性中道德含义的内容解释。这一观点受到部分学者的批判,认为此观点带有虚假性,甚至认为现代中国人之所以生活得比较虚伪、缺乏本真的原因是受到孟子的道德人性论的影响[1]。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关于误解孟子人性论的观点,主要是由于对道德人性的内涵没有真正理解,从而造成了对道德人性的偏见。笔者认为有四大方面的意思实际蕴含于孟子的道德人性之中:第一,道德人性显露的条件是直

2、觉反应;第二,利他动机是道德人性存在的基础;第三,潜在本能是道德人性存在的形式;第四,情感体验是道德人性显露的必要环节。   一、直觉反应是道德人性显露的条件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一段话是孟子对于道德人性论述最有代表性的,用鲜明而带着普适性的例子来说明道德人性显露之自然,这种自然而然的心理体征得到了世人广泛的认同。在这段论述的言语中,孟子所强调的条件之一是

3、“乍见”有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去,徐复观先生曾说,这个“乍见”二字是说明在此情况之下,心未受到生理欲望的裹胁,而当体呈露,此乃心通自身直接之呈露[2]。孟子继续强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三种“非……也”的情况更进一步阐明孟子所主持的这种“不忍人之心”的呈露条件——在事先没有任何理智思维作用主导下,在毫无任何世俗动机的驱动下——纯粹自然之反应,流露人之自然本性,仅仅是理智思维和功利性动机是无法驱动这种自然流露的。因此,在纯粹自然条件下显现出的人性的直觉反应才是孟子所主持的道德人性,而且也只有在真正自然的前提下,才能流露“心之真”,才会

4、显现“善”之端。   二、道德人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利他动机   在人的心性中为什么存在道德人性呢?对于这一疑问,孟子虽然没有做出很明晰的回答,但是孟子却说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由这一论述可知,倘若一个人缺少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意味着其对人之为人的特性有所缺失。有些学者的观点是:孟子把“仁义礼智”扣在了“人性”的头上,他们认为这是没有任何逻辑推演的,是一种先验性的判断,可是这一种观点是否属实呢?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在战国时期,“进化论”思想稽不可查,这种无据可考的情况下,孟子却能通过将个体体验推广到群体体验,从

5、而来证实他的论点是正确的,推证出“不忍人之心”是世上的每个人都具有的。孟子这种论证方式与心理学中调查取样法不谋而合,而心理学中这种从研究对象中抽取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然后通过这部分单位调查结果去推断总体的特征,同时得出常模,这种得出常模的方法是被认可的。因此,孟子通过之相类似的方法而推论判断出的“不忍人之心”的论断,其普遍适用性也不言自明。   孟子于此再没有明确回答,而动物学家史密斯却在他的进化稳定策略中讲明了一些这方面的道理。他的观点是:凡是能保证群体中大多数的个体具有适应能力的那些行为在进化中得到稳固就是有可能的。第一点是脱离其生物本性的“超自然”是一个物种不可能有的目的;第

6、二点是其他生物也具有人的大部分行为之规范[3]。   在动物心性学和现代比较心理学领域,已经有大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动物中存在利他行为。动物有时甚至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别的动物,特别是在同类同族动物遭遇危险的时刻。从现代心理学方面看来,断言人的行为动机有先天或者先验性也是有依据的。很多人都认为人是具有先验动机的,是存在先天图式的。持有这种观点的有弗洛伊德、乔姆斯基与皮亚杰等。而墨菲也曾证明:孩子的身上被发现有移情的发生先于孩子的道德之控制被稳定的确立[4]。因此,如果我们假定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一种利他行为的基因模式的话,那么在这种基因模式中遗传因素就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而且其他心

7、理产生的基础是利他行为的心理,那么孟子的这一伟大猜测是近乎天才的猜想。而孟子认为同情心和怜悯心是个体之间仁爱关怀之内在的驱动力的这一观点也可以被证明是正确无疑的。从现代心理学的立场上来讲,美国的实验心理学家沙赫特与辛格尔做的那些移情实验是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一些研究表明,移情其实是一种动机系统,只是这种动机有与生俱来的且利他主義的特点。将视角投放于那些出生仅仅三四个小时的婴儿和出生仅仅两天的婴儿,新生的婴儿对于其他婴儿的哭声的反应要比对那些有相同的音调、音量的别的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