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

试析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

ID:14259606

大小:5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7

试析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_第1页
试析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_第2页
试析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_第3页
试析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_第4页
试析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试析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班级:政教11本姓名:魏帅学号:114010111055手机:182868831722014年6月20日试析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魏帅11级政教本科班114010111055【摘要】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荀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本文主要从人性理论的内容以及道德实践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孟子和荀子所创立的“性善论”和“性恶论”,探究“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合理之处与缺陷之处,并浅析这两个理论为我们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怎样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人性论

2、异同影响从古至今,人性本善、人性本恶问题一直都是人们的焦点话题,而这个问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孔子,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人们的“性”是相同的,而“习”则是由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而有所不同。然而却并没有说明人性的本质问题,后人们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者见智。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他们两人的观点既有区别单也不乏相同之处。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是说人性本善,在他看来,这是人共同的天生的善良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他提出,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贵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这四心,这也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论述起始点。他还认为这“四心”可以作为人的四个“善端”,其发展起来后还可以培养“仁、义、礼、智”四德。第一、人之本性是社会属性在孟子的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本性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当一个人看到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了,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惊惧、可怜、救援的心情,这是孟子的看法。他认为就是因为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本性才会产生这种心情。“乍见子需子将入于井”。这里的“人”已经是社会的人而不是自然的人了。前面所说的产生的惊惧恻隐之心,并不是自然的东西,而是包含了后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二、善是人性的培养目标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在此基础上

4、他还认识到人们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品质,是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的结果,是不好的影响,制约了人的善良本性的发展。在人的社会交往中耳朵、眼睛、嘴巴、鼻子等追求声色味的情感欲望会引诱、驱使,腐蚀人的“本心”、“良心”,最终使自己的本心蒙蔽。因此,孟子认为要约束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的要求,“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找回那遗失的本心,恢复善心,保持德性。第三、人性德性培养注重存心、养性、修身、养心,以及实践孟子的“性善论”不仅追求仁义道德,还注重发展了比较系统、完善的道德修养理论,尤其强调需存心、养性、修身、养心,“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这就说明了修

5、养不一样,人也就不同。孟子主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诚心诚意的向内追求,扩充四溢的救助方法,同时,他还主张注重个体实践,把内在善性作为依据,使得内在的善性得到丰富和深化。“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孟子还认为必须利用圣贤的道德教化以及礼仪制约来培养人的德性。二、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批判了孟子人性善,并以此为基础上强调人性是“生之所以然者”即生下来就有的、先天的自然本性。认为受人性生而好利恶害这种自然本性制约,人与人之间就必然产生争夺,此所谓人之性恶,因此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形成符合善的行为。所以荀子认为“人之性

6、善,其善者伪”(《荀子·性恶》)。第一、人性就是自然本能荀子“性恶论”批判了人的自然本性。他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由此可见,荀子所说的性是生来就具备的具体表现为动物性的本能反应:“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冥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第二、善是人性培养的目标荀子不赞同人有先天的道德观念,他宣扬所有人包括王公大臣的本性都是恶的,人们是通过后天努力而形成道德礼仪的。不过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恶”,但他仍然把善作为在后天对人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君子和

7、圣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悻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仪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第三、人性德性的培养注重后天的教育即“伪”荀子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解蔽》)“伪”即“人为”,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是人出生后,后天学习被塑造成、陶冶成的品格即人的社会化活动结果的。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不能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因为人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