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71425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9
《再谈《兰亭集序》的乐、痛、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再谈《兰亭集序》的乐、痛、悲 《兰亭集序》,这篇在兰亭盛宴接近尾声时一挥而就的文章,让众多古今读者走进去却无法走得出来。纵览全文,作者的情感发生了由乐到痛再到悲的变化。 一、二段写乐,乐在何处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聚会的人不在多,而在“贤”,而且超越了年龄界限,怎能不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修竹、清流写出了景色的清新淡雅,崇山、峻岭、茂林则写出了景色的繁盛阔大,一个“又”字还能看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知足感。景色很美怎能不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觞一咏”中两个“一”字使得贤士们的儒雅和诗意气息
2、扑面而来。“幽情”,幽深内藏的情感,这是在通常情况下难以表达或者不愿表达的情感,“畅叙”,畅快地抒发,在这一“畅”一“幽”的对比中,可见东晋贤士们在一起饮酒、赋诗,没有人为的礼仪约束,身心得以完全释放,获得无限自由。这怎能不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当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俯仰之间可以体认宇宙之大和品类之盛,他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从而在心理上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那寥廓的宇宙自然不仅可以消解雅士们内心无尽的烦忧,让其心性得以放飞,而且能够拓宽心灵空间,让心胸变得无比开阔。此时,这些人已经完全陶醉在物我两忘、人与自然的
3、和谐统一之中了。这一切,岂一个“乐”字了得? 时隔一两千年,兰亭盛会上的美景、贤人、雅事依稀在脑海浮现,一个并不喧闹却文气十足、清新诗意的场面在读者心中拂去又来。然而当作者回望这一切时,他没有快乐忘形,甚至可以说没有了快乐。他没有说“此乐何极”,而是说“信可乐也”,意思是“确实值得快乐啊”,显然这不是喜形于色的抒情,这是客观平静的陈述,这里多了一份冷静旁观。盛会上的快乐之情为什么迅速地消减?作者为什么极写快乐,陶醉了自己也陶醉了读者之后,突然笔锋转向“痛”呢? 随着宴会的结束,刚才的人、景、事以及对这一切的美好感受都将过去,作者一下子从刚才对寥廓永恒的宇宙和优
4、雅的乐事的享受中回到现实,忘我的境界破碎了,难免有失落之感。乐极生悲,人之常情。作者的思绪被拉回到现实,渺小短暂的个体感受凸显起来,他又思考了更多,或者说是又勾起了他更多曾有的思考。人生何止是这场盛宴难再令人感慨万千,人一生当中什么人和事、什么喜怒和哀乐、什么名和利等等不都是过眼云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怎能不令人痛心?然而,不仅仅这些是过眼云烟,就连我们最宝贵的生命也是极其短暂的,每个生命都必将走向死亡,无一例外,这是人之共性,“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作者的情感在第三段逐层递进升华。作者乐极生悲容易理解,可为什么要上升到
5、死呢?对死亡的感慨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纵观东汉魏晋文人的诗文,抒发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主题占了极大的比重。为什么会这样?这就不得不提时代背景,东汉魏晋时期,社会异常动乱,政权更迭频繁,文人性命难保。因此,他们对人生悲剧的体验尤为深刻。文人多感于社会离乱、民生凋敝、生命无常,这是时代的产物。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不可能超然于现实之外,他对生死的喟叹正体现出特定时代的思维共性。综上所言,作者的悲痛之情既因景而生、因事而生,也因人类的共性而生、因时代的特性而生。 除此之外,作者的悲痛之情还因人而生,这就不得不提出作者的生死观,这在文中有明确表达,“死生
6、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关于死生的观点有许多,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反对“一死生,齐彭殇”,这显然有所指。这是因为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东晋名士当中。魏晋之际,上层集团残酷血腥的权力之争,消磨了人们的奋进精神,影响了文人立身行事的态度。高压之下,文人们朝不虑夕,于是纵酒佯狂、大谈玄理、脱离政治、寄情山水、崇尚老庄成了他们躲避祸端、保全性命的无奈而又明智的选择。“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人的一生该不该这样度过?该不该这样无所作为?从作者的生死观可见他是反对
7、的,只是表达很委婉,这种委婉正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冲撞后的无奈体现。 纵观王羲之的一生,他并没有象其他许多名士一样在美酒中沉醉、在清谈中销魂。王羲之与谢安曾共登冶城。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王羲之规箴谢安当以大禹、文王等为榜样,崇尚务实之风。在东晋朝野上下沉湎于清谈之时,王羲之能提出如此见解,证明他是士族中难得的清醒者。他任会稽内史时,有感于朝廷赋税繁重和百姓饥困的现状,甘冒生命危险开仓赈济。又如,东晋世风凋敝,某些名士公然宣称“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得常无事,痛饮酒,熟读《离
8、骚》,便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