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诠释与文化发展

训诂、诠释与文化发展

ID:14144447

大小:8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6

训诂、诠释与文化发展_第1页
训诂、诠释与文化发展_第2页
训诂、诠释与文化发展_第3页
训诂、诠释与文化发展_第4页
训诂、诠释与文化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训诂、诠释与文化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翻译”看“训诂”与“诠释”——兼论“圣作贤述”的诠释原则本次会议将“训诂”与“诠释”并列讨论。其中,“训诂”的含义是明确的,它是中国“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三部分。但三部分的分别并不绝对。在涉及“经义诠解”时,人们往往同时需要这三方面的讨论。参见陆宗达等著:《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序。相比之下,“诠释”的意思则不太明确:它既可以指“训诂”理论的诠释规则,又可以被视为对西方诠释学的Auslegung或interpretation概念的翻译。作为“外语概念”的“诠释”代表着西方的哲学学问,即Hermeneutics,诠释学

2、。基于对“诠释”的这种歧义性理解,国内学界的相关讨论也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对传统“训诂学”的讨论;其二是将这种汉语诠释传统与西方的“诠释之学”进行“格义”的讨论。后一层面的讨论在我们这里似乎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因为,如果不考虑西方诠释学的存在,中国“训诂”理论本可以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专门学科而“独立”发展,对它的研究与我们大体无关。只有引入西方诠释学这一参照,我们才会思考:(1)中国是否具有自己的、作为西方Hermeneutics之对应物的诠释理论?(2)一旦考虑到西方诠释学的提问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诠释理论中可以开辟出哪些新的问题域?本文将循着这两个向度的问题进行讨论。1、从

3、“翻译”角度看“训诂”与“诠释”中国是否具有自己的、作为西方Hermeneutics之对应物的诠释理论?对此,国内学界近年来多有讨论。这里兹列举两种对立观点。汤一介先生在建立“中国诠释学”等五篇文章中认为,西方诠释理论作为现代之“学”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中国的包括训诂理论在内的文本诠释理论由来已久。现在需要对后者进行转化,以建立一种“中国诠释学”。这个思路显然与西方诠释学的启发有关。而余敦康先生在《诠释学是哲学和哲学史的唯一进路》讲座中对汤先生的看法提出质疑:“现在有种看法,认为诠释学好像西方才有,中国没有。汤一介说要建立中国的诠释学,还要你来建立?早就有了。中国的经典诠释学

4、,从先秦就有了。这还要你建立吗?所以那个说法本身就不对。”显然,这种看法相信原生态的中国“小学”就已经是“诠释学”。除这两种看法外,另有学者以“洋格义”方式来谈论中国传统诠释理论。如潘德荣在《经典与诠释》一文从“经文的原义”、“圣贤的原意”和“读者所悟之义”等角度阐发朱熹的诠释观念。以上讨论实际上已经预设了一种“翻译”视角:汤先生的看法是说,中国固然有作为“小学”或“训诂”的传统诠释理论,但现在需要建立一个与西方的Hermeneutics“等值的”诠释理论。而余先生则认为,我们早已具有与西方诠释学“等价”或“等效”的诠释理论。要澄清相关的问题,我们显然必须把“翻译”当作重要的诠

5、释学追问手段。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察:第一,从“可译性”角度出发,训诂学与西方诠释学之间的共通性一望可知。“训诂重义”,西方诠释学亦可归结为“意义理解或诠释”理论。二者的等价似乎没有问题。但上述“可译性”观察是十分皮相的。因为“训诂”乃至传统“小学”作为一种“学”,其“思想制度”与西方的hermeneutics十分不同:西方诠释学经历了一个由“特殊的诠释学”(specializedhermeneutics)向“普遍的诠释学”(generalhermeneutics)的转变,这一看法已由施莱尔马赫提出,参见施莱尔马赫:GeneralHermeneutics,inTheHerme

6、neuticsReader,editedbyK.M-Vollmer,NewYorkContinuumInc.,1985,P73。并由狄尔泰和伽德默尔加以确认。所谓“特殊诠释学”是涉及特定诠释对象的诠释理论,它在施莱尔马赫那里主要9指与《圣经》翻译有关的解经学(exegesis)。而“普遍诠释学”虽可视为施莱尔马赫学说的代名词,但其“普遍性”诉求却使它超越了特定诠释对象,毋宁说它是以“诠释”自身为讨论对象。“训诂”作为对中国传统经义陈述的“意义诠释”的学问,至多只能被归入“特殊诠释学”。因此,余敦康断言“诠释学”在中国古以有之,显然没有注意到特殊诠释学和普遍诠释学的区别。第二,我

7、们还可以凭借对“翻译”概念自身的分类来进一步观察“训诂”与西方诠释学的“诠释”概念的区别。梁启超在上世纪初叶将“翻译”分为“以内翻外”和“以今翻古”。据此,“训诂”显然属于“以今翻古”,究其原因乃在于,“盖语言易世而必变,既变,则古书非翻不能读也。”见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第81页。换句话说,由于语言的历史流变,那些年代久远的文本看起来更像是“外语文本”。如今大陆研究生考试把“古汉语”列为外语,这就证明了这一点。与这种“以今翻古”的“训诂”理论相比,当代西方诠释学中的“诠释”概念具有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