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结晶的立场与视角

学术结晶的立场与视角

ID:13975461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5

学术结晶的立场与视角_第1页
学术结晶的立场与视角_第2页
学术结晶的立场与视角_第3页
学术结晶的立场与视角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术结晶的立场与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术结晶的立场与视角  2008年是我学术写作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我默默写着,如植物慢慢生长、静静等待;在此之后,我自信写着,陆续出产文章,如同植物蓬勃生长、拔节开花;正因了之前能量的积蓄,才有后来的厚积薄发。安静、执著、淡定、不急不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我的立场和视角,让我的教学探索慢慢结成一颗颗闪亮的学术晶体。  立场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什么是写作立场?我认为是教师在写作过程中,对所识的问题、阐述的内容、表达的观点,根据自我视角,形成比较独特的理解、看法与态度。这种观点不是人云亦云,不是七拼八凑,而是体现

2、文章的独创性。  如何建立写作立场?铺垫必不可少――阅读、反思与实践。  阅读。写作立场是作者由内而外的坚持,但其形成过程往往从外到内。通过阅读、观摩等方式,从外部摄入足够的信息,与教学产生若干关联,进而碰撞甚至爆发璀璨的思维火花,为写作准备。除了文章内容上试图产生共鸣,阅读还会在文章形式、写作技巧上提供学习和参考。因此,需要经常选择一篇内容与形式俱佳的文章,精细阅读、反复阅读,学习其中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  反思。阅读是建立写作立场的铺垫,而真正的立场必然在反思中逐渐显现。当看了浙江许憬老师的文章《有效表达: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3、后,我对动口表达颇有感触。这篇文章从内容的深度、语言表达甚至标题、小标题的撰写都对我很有启发。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动口表达已经成为一种课堂常态。既然学生动口表达了,再来动眼观察吧。于是,我沿用许老师的文章结构,大致形成文章框架:观察现状、观察能力培养的现实价值、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写成了一篇颇为满意的文章《练就慧眼给力课堂――让观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闪光》。  实践。伴随阅读中的反思与灵感,只能支撑起文章的骨架。而一篇好的文章还需要血肉丰满的实践案例。案例来自第一教学现场,是打动读者的关键要素。写文章时要关注案例的选择与布局。比

4、如,我在写《信息技术课堂任务的有效设计》一文时,原来的设想仅写任务设计的效度(有效性),初步罗列实例:①快速交换、快速删除(PPT版式);②拼图游戏(Word图片格式);③根据特性描述猜事物(Excel筛选)。在具体撰写过程中,我发现内容过于单薄,于是调整最初的想法,扩充任务设计的“度”――效度、梯度、深度、广度、温度,案例涉及Windows操作(1个)、Word(1个)、Excel(3个)。重读后发现实例不够统一,我又将实例全部改成Excel例子。这样读来比较整齐,我把文章标题确定为《信息技术学科有效任务设计――以Excel为例》。

5、当然,文章的实例并非越集中越好,如写教学结尾题材的文章,适合选择发散型的实例。  视角  如同摄影的视角,写作也有视角,不同的视角反映作者不同的思维层面。对于一线教师,写作视角宜小不宜大,宜细不宜粗。我们最好将课堂中的具体做法结合有关理论写出来,以微小见长,如导入、结尾、讨论、提问、理答、追问等。如此细致的片段,我们才可以去实践、去探索,写出来的内容才能具有亲切感、说服力和可信度。写作视角并不等同于写作题材,其贯穿灵感产生到文章定稿的全过程。  仰视。仰视的角度源于对前辈教师文章的感悟。2008年我写了《素材承载: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新意

6、义》,源于沉浸在王爱胜老师的文集中。刚开始写,不妨采用仰视的角度,依据专家教师的写作框架,模仿专家教师的写作流程。我写《Word自选图形“七巧板”教学设计》一文,基本按照李冬梅老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深水池”游泳》的框架来写。由于框架基本相仿,还可以细细体会撰写细节,并力图将这种体会放置在自己的撰写过程中。当然,仰视并非通篇进行,可以某个桥段、可以只言片语,如王老师在文中必现的人文精神,这种仰视的体会,我或多或少会融化在自己的文字里。  侧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一题材的系列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侧视形成的。当灵感遭遇写过的题材,我

7、们往往忌讳去写。即使写了,文章不自觉地陷于相同、重复的境地。如何在熟悉的题材中写出特色?我的方法是“闭门造车”――沿着思路勇往直前地写,不参考、不搜索甚至不看别人的文章。比如写教学结尾一文,源于听《各抒己见――电子公告牌BBS》一课的灵感。教学结尾,教师新建一帖,学生以回帖的方式总结学习收获。听后,我心里一阵触动,多么奇妙的设计!形式上的创新让常规的“总结归纳式”教学结尾眼前一亮。于是继续搜寻例子,《Photoshop滤镜》结尾,我设计了滤镜原理的描述;《ACDSee》结尾正好包含德育渗透。由此,教学结尾一文大致形成框架分别为:基于知

8、识的“提炼概括、灵活总结”;基于方法的“方法继承、适当延伸”;基于原理的“丰富知识、彰显原理”;基于情感的“德育渗透、内化伦理”。  平视。平视的写作听从自己的想法,顺从自己的灵感。这种做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家都在做,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