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与价值立场

学术研究与价值立场

ID:16152047

大小:4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8-08

学术研究与价值立场_第1页
学术研究与价值立场_第2页
学术研究与价值立场_第3页
学术研究与价值立场_第4页
学术研究与价值立场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术研究与价值立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术研究与价值立场梁涛    1  本书收录的六篇论文,是我近年研究、讨论“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的成果,故根据内容命名为《“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其中,《“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下简称《“亲亲相隐”》)一文发表于《哲学研究》2012年10期,是我对学界争论已久的“亲亲相隐”问题的首次回应。“亲亲相隐”之争起于十余年前,起初我并未予以关注,也不理解为何这样一个问题竟引起如此大的争论,搅动如此众多的学者,产生如此数量庞大的成果?说亲亲相隐之争已成为学术界一个持续的热点,恐怕并不为过。后在阅读上博简《内礼》时,注意到其中的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亲亲相隐”章互读,作为后者的补充

2、。我在人大国学院开设“出土文献研究”课程时,曾讲过自己的看法;在北大中文系的一次文献学会议上,也做过即兴的发言,受到与会学者的热烈相应。但即便是此时,我也只是写了简单的讲义,仍没有撰写论文的打算。真正促使我撰写此文的,是台湾大学中文系的周凤五先生。  简帛《五行》篇中有一段讨论如何处理刑狱的文字:“有大罪而大诛之,简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诛也,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也,不察于道也。简之为言犹练也,大而罕者也;匿之为言也犹匿昵也,小而軫者也。”这段文字对于理解早期儒家的司法观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布的郭店竹简《五行》,时间

3、过去了二十年,但其中的“大而罕者”、“小而軫者”两句,学者一直不得其解,虽有种种猜测,却始终差强人意。研读古文字都有这样的体会,正确的说法,不用多解释,很容易获得共识;而一个文字如果各种解读争来争去,那就说明离真相尚有不短的距离。《五行》篇的“罕”、“軫”两字正可做如是看。2012年6月,两岸三地出土文献研究计划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工作坊,周凤五教授作为该计划的顾问亲自参会,并提交了《简帛〈五行〉一段文字的解读》一文,对困扰学者二十年之久的“罕”、“軫”二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先生认为“罕”(竹简本作“晏”)实际应读为“显”,盖显与罕、晏古音相通;而“軫”(竹简本作“訪”)应读为“隐”,二字音

4、近可通。原来“大而罕者”应读为“大而显者”,而“小而軫者”为“小而隐者”!《五行》篇认为,处理刑狱既要从实情出发,同时也允许有适当的隐匿,但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对大而明显的罪行,要从实情出发,“有大罪而大诛之”;对小而容易忽略的罪行,则可以适当隐匿,“有小罪而赦之,匿也”。周文一出,满座皆惊!当时在场的沈培、刘乐贤、廖名春、刘国忠等研究古文字、文献的学者,无不击节赞赏,研究哲学、思想史的刘笑敢、陈丽桂、郑吉雄、曹峰、我以及武大的丁四新、张杰等,也做了热烈的讨论。激动之余,我即兴做了一个发言,指出儒家对于亲人罪行的隐匿是有原则,而不是无条件的。《五行》为子思的作品,那么显然在子思看来,只有对亲人

5、小而不明显的罪行是可以隐匿的,而对于杀人这样的大罪则不在隐匿范围之内,这与孟子“窃负而逃”的折中态度显然有所不同,说明儒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血缘亲情与司法公正的问题上实际是存在着不同看法的,故对于儒家伦理的态度就不应立场先行,不是简单的批判或辩护,而应关注其内部的差异和变化,以及其论说的具体语境。  回到北京后,我很快写出了《“亲亲相隐”》一文,并发表在《哲学研究》上,故该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周先生,如果不是他的文字释读和启发,这篇文章不知还会拖延多久。周凤五先生为台湾地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我们专业本不相同,甚至相差较远,然而却因竹简研究结缘,成为要好的忘年交朋友。我每次去台湾或周先生来大陆

6、,我们都会把盏共坐,酌酒畅聊,除了学术的启发外,还使我了解到周先生一代台湾学人独特的心路历程。令人遗憾的是,周凤五先生去年不幸染病辞世,过早离开了我们,这在人文学者普遍长寿的今天,实在令人感到意外和心痛。聊以欣慰的是,本文完成后,我第一时间寄给周先生,请其赐教,得到他的肯定和赞赏。现在本文结集出版,我想借此表达对周先生深切的追思和怀念。  《“亲亲相隐”》一文发表后,郭齐勇先生很快撰文回应,于是我又与顾家宁博士写了《超越立场,回归学理——再谈“亲亲相隐”及其相关问题》(下简称《超越立场》)一文,发表于《学术学刊》2013年8期,是对郭文回应的回应。较之前一文,本文的论述更为全面、系统、深入,

7、学界的反应也更为积极。我与郭文最大的分歧,是郭先生认为《论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一句中的“直”是公正、正直,因而赋予亲亲相隐绝对的合理性。而我则认为“直”只是情感上的率真、率直,故亲亲相隐只有相对的合理性,而不能将其绝对化。为了反驳我的观点,郭文引用了《左传·昭公十四年》中的一段材料:晋国的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袒护自己犯罪的弟弟叔鱼,孔子称其“曰义也夫,可谓直矣”,以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