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释疑新论 律航法师著述

净土释疑新论 律航法师著述

ID:13797027

大小:50.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7-24

净土释疑新论 律航法师著述_第1页
净土释疑新论 律航法师著述_第2页
净土释疑新论 律航法师著述_第3页
净土释疑新论 律航法师著述_第4页
净土释疑新论 律航法师著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净土释疑新论 律航法师著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净土释疑新论律航法师著述净土释疑新论律航法师著述.txt31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著,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净土释疑新论律航法师著述但因往昔众生器根淳厚,社会环境亦较良善,且所设问题,皆就适应当时的需要,不甚切合现时根器浮薄之众生,和风气恶劣之社会,俗语说:‘十全大补汤,不治时令症。’现代人对净土法门,群疑满腹,焉能生信?晚学不揣固陋,谨效古德的良范,勉索时人的疑根,试作〈净土释疑新论〉,以作净土行人的参考,断疑生信,不复再疑。尚祈诸方大德慈悲教正为祷!···净

2、土释疑新论律航法师著述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释疑新论(二)净土释疑新论(三)净土释疑新论(四)净土释疑新论(五)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尝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为什么信心这样重要呢?佛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若无信心之人,即为‘一阐提’(久缺善根,无法劝导)。所以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以信字为首。本师释尊以彻底悲心,开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大畅本怀,最后告诫我们众生,此为‘易行难信之法’。所谓‘易行’,人人皆知,男女老幼智愚贫富贵贱等人,无论忙碌闲暇的场合,皆能念佛

3、,皆可念佛,真正‘易行’了。为什么不肯念佛的人很多呢?此即‘难信’之故也。为什么难信呢?以持名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收效速,其法太方便了,其效太便宜了,因此之故,不惟外道凡夫不相信,而二乘圣人也不相信,不惟声闻缘觉不相信,而权位菩萨也不相信。竟使我佛无上妙法,不能普及大众化,甚至视为消极厌世的老太婆的勾当,岂不太可哀吗?殊不知持名念佛法门,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果遂菩萨,可知少分,其余一切圣贤,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力之所能知,地前菩萨尚不能知,何况凡夫二乘怎能知道呢?历代祖师暨善知识,鉴于念佛法门难信之故,悉

4、凭自己悟证的道理,设为问答,以释群疑。例如智者大师著《十疑论》;怀感法师作《净土释疑论》;永明大师著《万善同归集》;妙什法师作《净土或问》;乃至明代袁宏道居士作《西方合论》。统统采用问答体裁,解释群疑,令人人皈信净土,往生极乐,圆成佛道。真可谓上秉佛智,下化众生,功德之大,实莫能名了!但因往昔众生器根淳厚,社会环境亦较良善,且所设问题,皆就适应当时的需要,不甚切合现时根器浮薄之众生,和风气恶劣之社会,俗语说:‘十全大补汤,不治时令症。’现代人对净土法门,群疑满腹,焉能生信?晚学不揣固陋,谨效古德的良范,勉索时人的疑根,

5、试作〈净土释疑新论〉,以作净土行人的参考,断疑生信,不复再疑。尚祈诸方大德慈悲教正为祷!全论体例,拟分三章:第一章、所设问答,专对未信净土之人;第二章、所设问答,专对初信净土而未断旧习之人;第三章、专对久修净业尚未理事圆融之人。参考书籍,以净土宗‘五经一论’为圭臬,其他历代祖师和善知识的精辟理论摘要纂入,浅显易解,只求应病与药,契理契机,词句不妨俚俗,义理务期准确。第一章假设对于未信净土者问答释疑问:照佛教上讲,此生若不了生脱死,死后就要入六道中轮回,生了再死,死了再生,生死死生永无休止,究竟轮回六道之说,有什么凭据?

6、果真可信么?答:我们身体有败坏,性灵没有败坏。譬如五谷吧,根叶虽枯,其子落地,向春复生,六道轮回,亦复如是。究竟六道是什么呢?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法界是。(法界者,约胜义言,放之则遍满虚空无所不包,近之即人人当前一念之心性)。约浅近言,在此处可作类字解。畜生以下,名叫三涂,加上修罗,名叫四恶趣。人为什么转入四恶趣呢?若嗔恨傲慢,就感受修罗趣;若愚痴不信因果,就感受畜生趣;若悭贪不舍,就感受饿鬼趣;若五逆十恶就感受地狱趣。修罗一道,也属恶趣者,以修罗有天福,无天德故。天人二道,名叫善道,胜于他道。人道以

7、前生修持五戒而得生,乐少苦多,人人自想可知;纵有修行的人,多不发大心,福报一尽,仍堕三涂。天道以修十善及诸禅定所致,感报受乐,乐极不暇修行,福尽也还堕落。所以人们欲免六道轮回,当求生净土,则情欲灭而本性现,业障尽而感报空,既无轮回之因,自不受轮回之果了。轮回六道之说,虽然倡自佛教,而儒者也多主张此说:例如贾谊说:‘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魏伯起说:‘三世神识不灭。’张子厚说:‘知死之不亡,可与言性。’以上三说皆是也。缘以生死之名,从肉躯得,非从心性得。若以佛说疑为无据,则《左传》和《史记》上明载伯鲧为熊、如意为

8、犬、郑人相惊以伯有、彭生报怨于齐襄,种种事迹皆在汉明帝以前,时佛法未传到东夏,而轮回之理,已大著于天下。或谓轮回之理,既为中国固有,孔子为什么不说呢?殊不知孔子言之已详,人自不察耳。《易经》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精气’是就受生后说,‘游魂’是就入胎前说,知其情状,则轮回之说明了。又《中庸》上说:‘诚者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