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

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

ID:13577127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3

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_第1页
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_第2页
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_第3页
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_第4页
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  摘要:全球化对各国民族教育事业都提出了新的诉求,民族团结教育从“活动”走向“课程”,这是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对其的回应。然而,实施之初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在目标、性质、理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充溢的课程意蕴尚不明晰,需要从学理层面予以解读。其应以公民教育达成、技术知识和道德实践知识传承、多元一体社会需求满足为旨归,并体现“国家意志”兼具“地方特色”的性质,还需要彰显注重学生“全人”的发展、针对全体且关注差异、寓民族教育于生活情境、搭建平等对话之公共平台等课程理念;而其价值则应表现为学生需要、知识传承需要及社会发展需要等多维融合取向。民族团结

2、教育课程意蕴的明确化,亦是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能够更好发展的应然诉求。  关键词:综合目标;公民教育;多维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2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水师范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批准号:TSA1139)、“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研究”(批准号:TSY201220)、甘肃高校科研项目“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地区英语课程构建研究”(批准号:2013A-103)、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

3、路与策略研究”(批准号:GS[2013]GHBZ090)的阶段性成果。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全球多元一体化、各国民族教育转型期我国开设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它的开设,意味着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走过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活动”阶段,迈向多元文化教育的制度化阶段,面向全国中小学单独开设,旨在培育全体未来民族人清晰的、积极的、反思性的文化身份认同,使其成为合格的民族人,乃至世界人。诚如有论者所言,“如果在中小学时期就开设一些民族文化课程,将在根本上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是实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根本途径。”但实施之初,作为一门负载着新时期民族教育新朝向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民族团结教育

4、课程须当充溢怎样的课程意蕴,才能应对时代对民族教育的新诉求呢?因此,从学理层面厘清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所应具有的课程意蕴,包括其目标、性质、理念、价值取向等,对课程理论的进一步提升及其有效的常态化实施很有必要。  一、人、知识、社会兼顾之课程目标  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各种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面对这种时代趋势,我国民族教育理念亦做出改变予以应对,即由“传统的多元一体教育”向新形势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转型,已成为全球多元一体教育之不可缺少的部分。为适应这一教育思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开设作为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政策调整来满足全球化对各国民族事业发展的时

5、代诉求,其目标指向三方面:  1.以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新形势下,全球多元化强有力的无形之手触及到民族个体、群体的心理深层,尤其是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公民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前提,需要全体公民来完成,因此,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明确指向全体公民。欲让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反思性的文化身份认同而成为未来合格的民族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从其设计的理论基础到有效实施等方面都需要侧重于公民教育,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提升其作为未来公民能够“承担一种理性的参与意识”。  2.满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的需求。任何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民族团结教育

6、课程作为民族教育的载体,其价值终归要实现于拥有56个民族的大环境。而此环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按照特定的运行规律及运作方式而成的综合体,民族团结教育便通过其文化功能(即传递、保存、更新各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观念、信仰、价值、思维方式等民族文化)、经济功能(培养多民族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形成适应当下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及政治功能(通过促进民族国家的政治社会化、有效传播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中的政治文化、促进民族国家整个社会的政治整合来实现民族团结的目的)等,以达成促进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凝聚的目标。  3.传承全体公民所需的技术知识和道德实践知识。前者对

7、应的是工具性行为,决定着特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后者应对交往行为,规范人们的社会行动,调整人们的交往关系。由“活动”走向“课程”,其具有课程的一般特征,即传承相关的知识。因此,负载着民族团结、国家凝聚使命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须得传承两类知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运作的基本知识体系,即体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子系统运行的相关知识;规约着各民族行为主体的道德责任和行为规范正确性的相关知识,即公民的道德实践知识,包括各民族交往合理性的依据、解决社会冲突的法律和道德机制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