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科举制看当今高考制度利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深圳市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名称;从科举制功过看当今高考制度利弊课题组成员名单:组长:周江燕撰稿员:曾文燕曾蔓菁网络搜索员:全体组员课件制作者:李浩民许丹丹钟嘉燕指导教师姓名:孙曙光选题理由:科举是中国古代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高考是当今中国长盛不衰的话题。从考试形式和其作用影响来看,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中国科举史为现代高考改革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鉴古可以知今,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为当今的各类考试改革,尤其是为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借鉴。中国高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土壤
2、,高考在许多方面与科举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要认识高考改革中一些带有根本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如统一高考制度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等问题,都必须将其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才能看得更为清晰。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矛盾和问题,本文仅从科举史上考试存废利弊之争来谈科举研究对高考改革的借鉴意义和科举学的现实性。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为当今的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科举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习到许多关于科举制的知识,并学会从科举制看当今高考制度利弊。科举制一方面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是当时是最有权威的测试,也
3、使得平民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是九品中正制的进步,使中国有贵族统治阶级变为地主(庶族)统治阶级,总之,科举制出现问题是在宋代以后,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压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唐代,科举制度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隋朝的科举制只是为唐朝科举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唐高宗时期,对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评取标准、录取程序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科举制度走向了真正的定期化、程式化,科举制度才真正兴起。由此,
4、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基本形成。4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立即停止科举的建议被批准,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科举制度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但就其所体现的历史作用于社会价值来讲,它同样有着利处与弊端。我们可以从科举制的功过中思考高考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举制的积极方面:1.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使得有才识的读书
5、人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社会、国家繁荣安定,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使出身卑微而又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去做官,获得利益;使人读书之风盛行,促使社会形成努力读书求学的社会风气,促进刺激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缓解了不少社会矛盾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较为公平的制度。2.对世界的影响。中国考试在世界上占有特别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考试历史。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考试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在中国考试史上,最重要的是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科举的影响既广且远,它不
6、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消极影响:科举考试并不是绝对公平的,真正的人才,由于不合规范程式而被排斥,未被录取科举制度仅仅是单纯的任职资格考试,它并不包括官员任职的全部过程。科举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发展的要求,反倒使行政体系陷入了更深的问题漩涡,因而不论隋唐以后历朝历代如何从形式上完善它,科举制度终究难免被废除的命运。1、科举制度没有真正解决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矛盾,反而使其更严重。在君主专制的加强中,科举制度实际上是封建君主选拔人才、控制臣属的工具,考试的标准和方法由君
7、主定,并不客观公正。2、科举制度不可能真正提高整个行政体系的效率。科举制度给行政体系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可能,但是由于其背后的政治体系运行的规则,使得其不可能真正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度造成了行政体系的矛盾和分化,更加不利于行政体系提高效率。3、科举制度造成了整个行政体系职业素养的降低。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并不一定就是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贤人,而只是君主驯服的工具。科举制度所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与行政官员的业务能力并无直接关系。在后来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经过一次次的统一和筛选日益僵化,越来越成为对知识分子阶层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而无助于对
8、行政体系的“后备军”进行业务培训。4、导致行政思想体系僵化。4结论:我们可以看到,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