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14696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2
《我国新型城镇化改革及要注意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新型城镇化改革及要注意的问题 摘要:城镇化改革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在2014年两会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中心,走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改革的问题。城镇化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推行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扎实稳步前进。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公共基础设施;问题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近50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时,经济社会变化的一大主流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将生活在城市。而现阶段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在未来的十大经济主题中,城镇
2、化将会是最大的关键词。 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提出城镇化,而此次的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城镇化建设已进入新阶段,但是与此同时,城镇户口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5%。我国城镇化建设将如何推进,又将走向何方? 一、新型城镇化改革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一直都是很热门的话题,它引发了我国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从而也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资源过于集中于城市,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力疲软。而为了能享受城镇的发展益处,农村人口盲目地涌入城市,结果却是形成了
3、城中村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虽在城市,却也享受不了城镇居民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益处,这样的城镇化是形式上的城镇化、肤浅的城镇化、没有抓到重点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之友、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二)新型城镇化改革含义 根据上面提到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我们深入理解就是真正的城镇化应该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也该由集体化到规模化再转到一体化。
4、在2014年两会中提出的新城镇化着力解决好“三个一亿人”的问题,有利于打破城乡结构的二元化,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它的着眼点就是建设城市群所谓城市群就是围绕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成为一个紧密的联合的综合体,从而进行资源配置,防止效率低下。城市群存在于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中,能够塑造功能各异的城市,带动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根本并不是说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是人民的生活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能享有健全的公共服务。 二、新型城镇化改革措施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之中,这里与其说是居住,也许“寄居”更加合适,户籍的二元制度居然会造成身份的不平等,由此带来的利益、
5、资源分配不平横,待遇不一样。这样的局面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不符的,不论是从人道主义还是社会和谐,户籍制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但是,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我们需要稳步推进改革:根据城市大小不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不等采取不同程度地开放改革,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改革要因城而异。 (二)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在前面我有说道城镇化并不是要有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经济发展,而是说我们农村户口也能享有和城市户口一样的待遇(主要是在医疗保障、基础教育、公共交通、文化生活等)。毕竟我们的国家需要多元化,而不是全国各地、大大小小都是一个模子,这是不正确的
6、。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全国各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文化,而且很多东西都保留在没有被现代化冲击的农村里,这些是我国很宝贵的文化,我们应该保护与继承。所以,在城镇化中,我们不应该去破坏它,城镇化不是靠混凝土堆砌的。我们该做的是完善农村的交通网络,降低入学门槛,健全医疗保障,改善住房条件,增加公共基础设施。从而形成一个个具有各个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康村落,这里没有现代城市的嘈杂与拥挤,但是有幸福愉快的生活,并且在公共服务方面可以与城市接轨。 (三)发展产业支撑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需要转变产业结构,从依靠传统工业化来带动城镇化转变为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 传统工业化的弊端是重物轻人,粗放型的发展
7、模式,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城镇的建设往往缺乏人文气息、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功能缺失紊乱、城镇就业人口不足等问题。而以新型工业化作为支撑,开展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改进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方式,推动城镇建设向数字、信息、智能、知识等方向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 三、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有资料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就开始下降,比此前预计的早了3-5年,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城市低端劳动力和农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