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ID:1335645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1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2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4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遵义县第一小学郑永佳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3、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句,把握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1、理解“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贴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谈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生活在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满腔抱负,对生活充满了太多的向往和追求

2、。他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善思善感。2、复习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生诵读: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3、揭示课题。(板书,释题。)二、生自读古诗,学会本课生字。(3分钟)1、生自读古诗,圈画出生字,并认读。2、(屏幕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识记生字,并口头组词。三、指导多种形式朗读诗句。(10分钟)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2、生齐读诗句,纠正读音。3、教会学生按节奏读诗。(屏幕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4、教会学生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屏幕出示划好平仄的古诗)5、教学生摇头晃脑读诗。6

3、、教学生快板式读诗,边读边游戏。四、指导个性理解诗句。(17分钟)1、学生自读诗句,根据注释自学诗句。(大屏幕出示思考题)(2分钟)2、提问,检查学习情况。(15分钟)①谁送谁?要到哪里去?(板书:贴画、简笔画)(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是文人墨客都向往的地方。)②在哪里送?(黄鹤楼下,长江边)(板书:贴画、简笔画)从哪句诗中知道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更进一步理解“西辞”)③什么时候送?(三月)什么样的三月?(烟花三月)想象一下,扬州的烟花三月是个什么样子?(学生自我想象,自我描述。)(屏幕图片展示扬州的美)④这天天气怎样?你是从

4、哪里知道的?(碧空:晴朗的天空)⑤诗中哪两行诗句写送别时的情景?(8分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A、“孤帆”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孤帆?B、怎样理解“碧空尽”?(碧空,是晴朗的天空。尽,是尽头的意思。碧空尽,就是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友人去扬州,明明是顺长江而下,为何说“碧空尽”呢?(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远处的天,仿佛靠在山尖上。理解水天相接,远远看去,好像是消失在晴空里一样。)(屏幕:孤帆远影碧空尽图)C、“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唯见长江”,友人的孤帆呢?“天际流”又怎么理解?(因为水天相接,远远望去,仿佛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屏幕:“唯见长江天际流”图)D、友人

5、的船只已经看不见了,诗人却还伫立江边眺望,久久不肯离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善思善感、浪漫不羁的诗人,面对滔滔向东的长江水,眺望友人渐行渐远的孤舟,想到繁花似锦的扬州,会想些什么呢?五、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背诵诗句。(4分钟)1、学生闭眼,听老师反复读诗。(课件播放《烟花三月》曲子)2、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3、在乐曲声中背诵诗句。六、总结:(1分钟)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生活在开元盛世的诗仙笔下,也是那么的潇洒、浪漫,虽然惆怅,却不悲伤。挥挥衣袖,不说离愁,也许这正是诗仙之所以是诗仙,与众不同的潇洒、大气、豪迈之处。这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迥然不同的

6、风格。七、结束语:(2分钟)让我们在《烟花三月》歌曲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重视朗读,在对话中体悟诗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遵义县第一小学郑永佳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古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是中国古文化最璀璨的明珠。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古诗积累,有量的规定:要求1——6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上,《小学课程标准》也有“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的要求。可是,不同地域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诗歌的想象理解,体会也会有所不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描写的是李白在江边送友人孟浩

7、然时的情景。对于我们贵州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因为从来不曾看见大海、长江等滔滔向天边流去的景致,所以根本就无法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情形,更无法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慨。对此,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采用了“重视朗读,在对话中体悟诗情”来突破教学瓶颈。一、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私塾的教书先生,根本不给学生讲解诗文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读,摇头晃脑地读。等学生达到孰能成诵,倒背如流的境界,学生似乎也就理解文字的意思。长期积累,学生不但理解了文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