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直观与抽象之间

走在直观与抽象之间

ID:13108602

大小:16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0

走在直观与抽象之间_第1页
走在直观与抽象之间_第2页
走在直观与抽象之间_第3页
资源描述:

《走在直观与抽象之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走在直观与抽象之间在《新数学读本》一上第90页,有这样一组题:预设的解法:(1)代入。把红花=2代入原式,左边2+3=5,右边黄花—3=5。3+5=8,所以黄花=8(2)根据移多补少,找到红花与黄花的相差量是6,得到红花+6=黄花,再用这个关系来解题。实际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两种方法都觉得很难理解。方法(1):不会代入。孩子们知道现在红花表示2,但并不认为上面算式中的红花就可以是2。方法(2)具体实施过程:一、初步探究,发现规律:1.出示两行磁铁,第一行8个,第2行6个,问:如果要使两行磁铁的个数一样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请学生来移一移。根据移法板

2、书:上行—1=下行+1上行—下行=22.第二行拿走两个,成4个,问:现在要使两行磁铁一样多,谁会移?根据移法板书:上行—2=下行+2上行—下行=43.移一移,填一填。(1)○○○○○○○○△△○—()=△+()○—△=()(2)○○○○□□□□□□□□○+()=□—()○+()=□(1)□□□★★★★★★★★★□+()=★—()□+()=★4.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从多的那部分中移出一半给少的,就可以一样多。(根据图移一移,孩子们能发现要使两部分一样多,只要从多的那部分中移一半就行了,但转化成用算式来表示,尤其是第二个算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3、)5.用发现的规律填一填。□+2=★—2★+4=△—4★—5=■+5★—□=()△—★=()★—■=()一、尝试应用,解决问题。结合上面的第一题,增加条件:如果□=1,★=();如果□=2,★=();如果□=5,★=();学生已经发现了两个量之间的相差量可以怎样计算,但却不知道有什么用,可以怎样运用。所以当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问题:这部分知识如果是一个具体的情境(如教学的第一环节,让学生实际操作),孩子们觉得没有困难。但当抽象到用算式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孩子们还是觉得很难理解。这部分知识如何进行教学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得到大

4、家的指点。【吴玉兰】这是一个差值等分的问题。这一类问题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从学习内容本身来说,可以训练学生的代数思维,如吴老师提到的“孩子们知道现在红花表示2,但并不认为上面算式中的红花就可以是2”就是代数思维训练需要突破的瓶颈,也是用代入法(或尝试法)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发现数量关系(数学建模)的过程,吴老师对于方法2的具体实施过程的设计,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笔者的想法是,学生如果不会用代入法,应当回到前面的教学中去寻找原因,如★+▲=10,▲-●=3,分别求★、▲和●代表的数(见同册教材第87页)。不

5、过对于这问题来说,代入法的教学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如有的学生只看一个算式,随便想一个图形代表的数试一试,有的学生则可能关照两个算式,对于图形的取值范围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如▲代表的数比3大,比10小。当然,这不能作为教学的一般要求,但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前所述,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来说,重要的是经历探索发现数量关系的过程。而这个关系本质上与相差数最为密切,即相差数的一半是移动的个数。因此,我认为在前面的操作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列表,把大数、小数、相差数、移动的个数在表格中清晰的展现出来,而且从直观操作到计算思考逐步过渡,如前面的几个例子都是

6、通过可以看得见的直观,后面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表格中的大数与小数两个已知数据,通过计算来思考。移一移,填一填事实上是变式,可以把后面要学生填空的两个算式调换位置,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即首先应当关注相差数是多少,排除大数、小数等实际数量对于学生发现规律的干扰。笔者分析,学生解决后面的问题感到困难,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不能在前后的学习中建立联系。就上面的教学设计来说,把发现规律、对规律的初步应用与解决问题分成教学的三个阶段,教学的层次是十分清晰的,但也给学生理解知识的联系,迁移运用方法带来了直接的困难。依我的粗浅看法,可以尝试在前面的操作列表(列表是解

7、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特别是当需要发现数学关系的时候,这样的方法通常比较管用)活动当中,就可以用算式表征出来,如大数、小数、相差数,移动数分别为10、6、4、2,就可写成10-2=6+2.然后给出类似的算式,要求学生把数据填回到表格当中去,或者把一些已知数据转化为隐含的条件,推进学生的思考。如已知大数是12,移动数是2,你知道了什么?移动数是3呢?如此等等。如果问题变成相差数是2,小数是1,那么就是解决问题的第1题了。总之,如果前面的直观操作不只指向于得到一个结论,而且呈现多种表征的方式并强调逆向的思考,那么后面的难题学生就不会陌生了。对于这个问

8、题的思考与讨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在于,教学设计中强调教学层次清晰的同时,也要思考可能由此带来的学生对知识的联系与沟通的困难。【姜荣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