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

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

ID:13077343

大小:3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0

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_第1页
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_第2页
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_第3页
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_第4页
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  中德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也使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问题备受译介和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文学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东西方之间智性和美学的桥梁、探究他者历史和文化世界的窗户。德语文学的勃兴虽与欧洲其他文学大国相比晚了二三百年,但是善于思辨的日尔曼民族却为人类贡献了一大批哲学家、文学家。与表现人生常理的英国文学、幽默感性的法国文学相比,德语文学内涵深邃博大,被视为“思想者的文学”,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精神力量,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  中德文学关

2、系源远流长,可追溯到16世纪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时期。在传播西方宗教、西方学术的同时,他们也翻译了大量中国典籍,奠定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而中国真正关注德国文学却要等到19[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  中德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也使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问题备受译介和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文学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东西方之间智性和美学的桥梁、探究他者历史和文化世界的窗户。德语文学的勃兴虽与欧洲其他文学大国相比晚了二三百年,但是善于思辨

3、的日尔曼民族却为人类贡献了一大批哲学家、文学家。与表现人生常理的英国文学、幽默感性的法国文学相比,德语文学内涵深邃博大,被视为“思想者的文学”,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精神力量,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  中德文学关系源远流长,可追溯到16世纪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时期。在传播西方宗教、西方学术的同时,他们也翻译了大量中国典籍,奠定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而中国真正关注德国文学却要等到19[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世纪后期洋务运动的兴起。随着中国时局的变迁,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也经

4、历了萌芽、繁荣、沉寂和复苏,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洋务运动拉开了德语文学汉译的序幕,此时的作品译介当始于政治社会的急需,因此爱国诗歌和小说大量涌现。“五四”前后文学翻译进入了繁荣期,被译介的德语作品数量空前,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文学不光是政治社会斗争的反映,更是融汇了东西方智性与美学的成果。特别是对以尼采、歌德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译介,促进了新时代中国作家的情感解放。然而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本应顺势发展的译介繁荣被迫中断,德语文学译介整体陷入颓势,但值得一提的是以里尔克为代表的唤醒

5、人们自我探索的经典作品译介与控诉法西斯暴行的反战文学并驾齐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标准第一”成为文学译介的主导思想,以及6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大革命”,使德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数量明显下滑,甚至一度陷入停滞。一直到1978[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年改革开放之后,德语文学译介才逐步复苏并迎来了它的第二次高潮,以卡夫卡为代表的德语作家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因“文革”而饱受情感压抑、产生自我危机的知识分子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共鸣。  鉴于此,本论文将分四个阶段展现德语

6、文学在中国译介的跌宕起伏,以代表性的德语作家和中国译者为切入点,概述其时代特点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德语文学汉译的萌芽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鸦片战争和接踵而至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沉重的危机,于是文化史上兴起“西学东渐”,一批有识之士意欲“师夷长技以制夷”,尤其是甲午战败、戊戌无功之后,德国的军事、政治、教育制度都被中国人视为典范。而此时一些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单纯学习德国军事技术,引进坚船利炮,并不能彻底拯救落后的中国,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外来文化。德国文化资源就在此时期以相当迅猛的速度进入

7、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也正式拉开了序幕。所以此时德语文学的译介和输入,是以“关切于今日中国时局者为重”。  德语文学汉译始于中国近代着名政论家王韬所译德诗《祖国歌》,其作者为德国杰出的爱国诗人阿恩特,此诗音韵铿锵,气势慷慨,表达了诗人反对法国侵略的不满,激发了德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驱除外族侵略的斗志。王韬借翻译此诗表达其忧国忧民、救国图强的意愿,译诗一经发表,便受到多方关注,并被多次转录。护国将军蔡锷曾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军国民篇》,痛感中国缺少国魂,并全文转录王韬译诗,称其为德国国魂之所在。鲁迅先生

8、也曾在其《摩罗诗力说》中对阿恩特及其作品进行了精辟的品评:“于是有爱伦德者出,着《时代精神篇》,以伟大壮丽之笔,宣独立自繇之音,国人得之,敌忾之心大炽[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王韬、鲁迅两位用笔唤醒国人思想的爱国文人在精神上碰撞到了一起,都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二、“五四”时期德语文学汉译的繁荣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文学杂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