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

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

ID:13000564

大小:4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0

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_第1页
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_第2页
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_第3页
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_第4页
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大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大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大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大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大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大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2009年第3期No.3,2009青海社会科学QinghaiSocialSciences2oo9年5月May,2009大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考释闫磷【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以大通县明代烽火台为主,论证了大通县明代烽火台的类型,建筑形制,功能等,总结了大通县明代烽火台的特征,对研究我国的筑城发展史以及古代的战防思想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关键词】明代

2、;大通;烽火台;类型;建筑形制;功能【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1—2338(20o9)03—Ol14—04烽火台也称烟墩,烽燧,烽堠,墩台,亭,狼烟墩等,是古代警戒和传递军情的军事设施,专指建于山顶,高岗或易于相互嘹望之处供点燃烽火用以报警的高台建筑.烽火台信息传递系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通讯方式,被誉为中世纪的信息高速公路.当出现敌情时,白天在台上燃烟,夜晚明火示意以传递信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十分重视烽火台的修建.2008年进行的明代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在大通县境内共发现烽火台l3座.下面对

3、烽火台的类型,建筑结构及防御功能等问题的认识初步整理如下,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烽火台的类型大通县境内明代烽火台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随墙烽火台,紧靠长城夯土墙体两侧一,二百米范围之内,文献称之为”随墙墩”;二是峡榨烽火台,位于长城外侧,距离长城墙体较远,从通道的峡榨向长城传递信息;三是堡寨烽火台,位于长城墙体内侧,向内地堡寨深层联系.随墙烽火台在《西宁志?边墙》中有明确的记载:”隆庆六年修完……,随墙墩五座.”【l分别为:“草人山墩,城北一百里;老叹嘴墩,城北九十里;tL石山墩,城北一百里;李茂轻墩,城北一百里;靖边墩,

4、城北一百二十里.”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了4座:毛家沟烽火台,毛家寨烽火台,下庙沟烽火台和元树尔烽火台.结合文献记载的里程和实地的调查,毛家沟烽火台极有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草人山墩”.首先从里程上看,毛家沟烽火台与明代西宁卫城之间文献记载的里程基本相符.其次,毛家沟烽火台位于大通县长城夯土墙体的起点附近,根据《西宁志》卷四《兵防志?隘口》中记载长城墙体由北向南的顺序:”自靖边墩起,抵草人山,新筑边一道”可知,文献中关于大通县的明代长城墙体的起点定义为北侧的靖边墩,草人山是此段长城的止点,毛家沟长城恰好位于文献记载的大通县

5、长城止点附近,故而此座烽火台极有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草人山墩.与此相对应,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的大通县明代长城止点处的元树尔烽火台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靖边墩”,从文献记载的里程上看,靖边墩是此段长城烽火台中距离最远的一座,这与实地的调查情况也是相符的.位于毛家沟烽火台西南直线距离约2.9公里的毛家寨烽火台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老叹嘴墩”,从《西宁志?烽墩》记载的里程上来看,老汉嘴墩与草人山墩之间的间距为10里,明代的十里路程相当于现代的3.2公里,这和实地的里程也是相符的,总的里程上也在文献记载的里程范围.关于”老叹嘴墩”疑”叹

6、”字应该为”汉”,毛家寨烽火台位于土山向外伸出的山脊边缘,现在的口碑资料将向外伸出的山头称之为老汉嘴,形象地比喻为老汉下巴颌向外凸出的特点.此外,此段长城是陈辅督修,在陈辅的墓志中有记载,与《西宁志》的记载相符,但是作”老韩嘴墩”,”北川自老韩嘴至沙塘川插把峡,南川自大桦坡至西114川哈尔卜,共修边墙山崖二万有奇”J,也可以作为此座烽火台应该为”老汉嘴墩”的一个佐证.文献记载的”北石山山墩”,可能位于现在的小石山上.小石山是大通县城南侧的一座石山,现代人称之为小石山,主要是和大通县的老爷山相对比而言.小石山和老爷山两山相

7、对的位置,明代称之为”北石峡口”,《西宁府新志》卷十三《建置?关隘》沿用了这一名称:”北石峡口,在县北一百里.”[4可惜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此座烽火台已经消失.下庙沟烽火台可能就是《西宁志?烽墩》记载的”李茂轻墩”.李茂轻是人名,《明史》以及青海地方史料均无载,此墩名之所以为李茂轻墩可能是以明代迁居于此的李氏族人的姓名命名的.下庙沟烽火台位于庙沟的北侧约100米,而庙沟自明代就是李氏家族的一个聚居地.《青海金石录?李王庙记》载:”金峨山麓有大沟焉,呼为庙沟.明千户李淳战功丕着,后因征蜜那,至景阳川寺沟阵亡.朝廷嘉其忠勇,封

8、忠勇王,立庙于此,沟以庙名,其由来也.迄今庙圮,遗碑尚存.碑首大书”大明隆庆二年立”,以下小字模糊莫辨.然其后人独聚族而居于此.”【5《大通大事记》载:”公元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1O月,西番隆b部乌思巴尔族起事进攻西宁南Jll,千户李淳率兵迎击,至景阳川寺沟阵亡.明嘉其忠勇,封忠勇王,钦赐祭葬,立庙于金娥山麓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