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阴阳11脉》与针灸学

《帛书阴阳11脉》与针灸学

ID:12756764

大小:3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8

《帛书阴阳11脉》与针灸学_第1页
《帛书阴阳11脉》与针灸学_第2页
《帛书阴阳11脉》与针灸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帛书阴阳11脉》与针灸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帛书•阴阳11脉》与针灸学一、“是动则病”是针灸学理论之源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经脉》,记载有11脉,因而又称《11脉灸经》(见《五十二病方》)。据考证,这属《内经》以前文献。原帛书有两种,分别称第一种本、第二种本,第二种本又分甲、乙两种写本,文字基本相同”。因仅用灸法,人称《11脉灸经》,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11脉》)、《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11脉》),本文统称其为《帛书11脉》。  汉墓马王堆《帛书》的出世,是针灸学界的一件大事!它揭示了针灸学的经脉理论起始于“脉”,起始于《阴阳

2、十一脉》的“是动则病”、“是×脉主治其所产病”(以后简称是动、是主)。它不仅为《灵枢·经脉》以原篇全文引用,至晋王叔和编著《脉经》时,在第六章仍原篇全文引用,并作为脉诊学中脏腑经脉病候的主要部分。为说明问题,特请参阅《阴阳十一脉》、《灵枢•经脉》和《脉经》的足阳明脉是动则病原文。三部著作中,后者除将《阴阳十一脉·(足)阳明脉》的“洒洒”改为“悽悽”,“心欲动”改为“心动”外,主要病状没有缺如和改动,其余经脉也是如此。《阴阳11脉》、《灵枢•经脉》、《脉经》三书中,各经脉的“是动则病”内容基本相同,由此可以看出《阴阳十一脉》对后世影响的

3、深度和广度。  《阴阳11脉》的“是动则病”和“是×脉主治其所产病”,虽仅有11条脉的“是动”和“所产”诸病候,但其意义重大。此书的出世,显示了经脉不是由点(腧穴)而成线(经);也解决了《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者”的长期争论。解决了《难经》阐述的“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的说法。现在从字面上,已经能够理解经脉篇“是动”、“是主”的意义,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建立中国针灸学理论开篇立言。  二、内经记录的脉动与“是动”  《阴

4、阳11脉》的是动记录有,当“心滂滂如痛,缺盆痛”时,臂巨阴脉有异常博动;当“心痛”时,臂少阴脉有异常博动。《灵枢》同样记载了阳明经脉牙痛时,“方病之时其脉盛”。这样,某个症状、某些症状群与哪一条脉有关,经过临床无数次的观察,长期的经验积累,便以某脉的“是动则病”的形式,记录为某脉的病候。当再有某一病症时,据脉、症查其与何脉相关,便可用某一脉进行治疗,使之成为针灸学初始的脉病候理论,指导着临床实践。在《内经》中仍然可看到以脉动观察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方式。如:  《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记录的很具体明细,说“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

5、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灵枢·厥病第二十四》“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灵枢·水肿第五十七》已经具体地描述了水肿的病形和体征,但仍强调脉动:“水始起也,目窝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此其候也”。  《灵枢•经脉》对脉动有如下的认识:“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

6、病也”。可以说《灵枢·经脉》从形式到内容完全继承了《阴阳11脉》的“是动则病”。现再以少阳为例,考察《灵枢》和《阴阳11脉》“是动则病”的传承关系。见下表:   “少阳”三脉病候比较表     表1  名称  一本 臂少阳脉  二本 耳脉  灵枢 三焦手少阳之脉  循行  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廉,奏(凑)耳。  起于手背 ,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亶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

7、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  [病]产(生)聋,□痛。  耳聋,浑浑〔月享〕〔月享〕,嗌肿。  耳聋,浑浑〔火享〕〔火享〕,嗌肿,喉痹。  是主  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阳之脉。  是耳脉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帛书11脉》一本、二本,均见李 鼎 主编《经络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p63  从《帛书11脉》到《灵枢·经脉》虽有时间年代相隔,从少阳脉可以看出无论“是动”、“是主”均无太大的差异。但此时所说的脉动,不是现在的

8、寸关尺,而是六个经名的十二经脉。《灵枢·周痹第二十七》说,“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灵枢·刺节针邪第七十五》“用针者,必先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