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摘要】目的观察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附件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附件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男32例,女20例;L��4~5�滑脱22例,L�5~S�1滑脱30例;I度滑脱21例,Ⅱ度滑脱27例,Ⅲ度滑脱4例。术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经6~24个月随访,疗效优29例,良18例,可5例,优良率为90.4%,植骨均获良好融合。结论经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附件骨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复位良好,减压彻底
2、,固定可靠,植骨融合良好等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手段。【关键词】腰椎滑脱;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螺钉;椎间植骨融合腰椎滑脱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的主要原因,腰椎不稳、腰椎神经根管狭窄是引起临床症状的病理基础,保守治疗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我院骨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7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50~65岁,平均(53.5±2.5)岁;病程5~15年,平均(10
3、.5±1.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及双下肢功能障碍,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及放射痛者46例,腱反射减退或消失43例,伴有间歇性跛行3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献[2]诊断标准。依据腰椎过伸、过曲位及左右斜位X线片区分,其中L�5~S�1滑脱30例,L��4~5�滑脱22例;Ⅰ度滑脱21例,Ⅱ度滑脱27例,Ⅲ度滑脱4例。CT检查,52例显示硬膜囊受压、弯曲,40例合并椎间盘突出,7例合并侧隐窝狭窄。1.2手术方法以L��4~5�滑脱为例,取俯卧位,硬膜外麻醉,以L��4~5�椎体棘突为中心,作后正中纵行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椎板。此时可见关节突
4、增生肥大,峡部瘢痕增生,骨质浮动,椎板不连,横突位置深在。切除峡部瘢痕组织、增生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活动的椎板。有神经根性痛者需探查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牵开硬膜囊及神经根,暴露椎间盘,注射器针头予以确认,切开纤维环并摘除L�4、L�5间盘组织,清除L�5、L�4椎体上下软骨及终板,处理椎间植骨床。在C臂机监视下通过L�4、L�75椎弓根上好两侧4个椎弓根螺钉。将切下的棘突,下关节突修剪后植入椎体间并夯实,然后用一较大的楔行骨块底向前塞入封口,可防止后期骨块突出。最后侧位透视观察复位、固定和植骨情况。术野冲洗,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5、术后根据引流情况,24~48h拔除引流管,常规抗感染治疗1周,卧床2周后在腰围保护下开始活动,3个月内尽量避免腰部的弯曲和扭转活动。1.3随访本组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5年。术后随访和复诊常规摄X线片,记录患者腰臀部疼痛、下肢麻木及放射痛、间歇性跛行、肌力、行走、腰部活动等恢复程度,与术前比较。2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和神经根损伤,平均住院(21.5±2.5)d。术后2周X线片复查,椎体滑脱完全复位28例,基本复位24例。本组患者疗效参照文献[3]标准评定:优(腰腿痛症状全部消失,神经功能障碍完全缓
6、解)29例;良(腰腿痛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大部分缓解,仍留有肢体麻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18例;可(腰腿痛症状较前减弱,偶有疼痛但无需服用止痛药物,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恢复,但仍有麻木、疼痛及肌肉萎缩)5例;差(症状及体症完全无缓解,仍须服用止痛药物及对症治疗)0例,本组优良率90.4%,植骨均融合良好。3讨论3.1手术指征7由于本术式是一种较大手术,手术时间长,操作相对复杂,因而并发症较多[4],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一般而言,手术治疗的选择应根据临床症状的程度,尤其是有没有下肢神经压迫损害的症状及下肢的间歇性跛行是否影
7、响患者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6个月左右)保守治疗无效,才考虑手术治疗。笔者认同邹德威等[5]学者的观点,有以下情况可选择手术治疗:①持续并加重的腰腿痛,经多次保守治疗无效,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②有神经根激惹、受压体征,包括小腿后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母趾背伸力减弱、跟腱反射消失等;③马尾神经受压症状、鞍区感觉障碍、尿失禁等;④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相一致的影像学检查结果。3.2复位与减压7结合本组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复位是治疗腰椎滑脱和恢复矢状径减小所致的椎管狭窄的前提和条件,减少滑脱脊椎向前的滑移剪力,使脊柱生物力学和生理功能正常化,
8、并且也很好地解决了椎体滑脱椎管内组织皱折对神经的影响,可减轻神经根牵拉症状,增加椎体间植骨面积,发挥内固定的可靠作用,有利于椎体间植骨融合,故应尽可能的复位。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强求复位,过分强调解剖复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