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89042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2
《氧化合成己二酸的hplc成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氧化合成己二酸的HPLC成分分析摘要:本文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在选定的工作条件下,使氧化合成己二酸各组分得到分离,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己二酸和戊二酸。方法简捷、快速、准确度高。关键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己二酸戊二酸近年来,以环己烯为原料,催化氧化合成己二酸的研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产物的定量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工业上己二酸一般采用酸碱滴定法,酚酞作指示剂。本实验所要处理的物系中既含有己二酸又含有戊二酸。酸碱滴定法只能测定出酸的总含量,而无法得出己二酸和戊二酸各自的准确数值,因此不能采用酸碱滴定的方法。寻找简捷、快速、准确度高的检测方法成为首要任务。1仪器与试剂Waters2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2998紫外检测器色谱工作站甲醇色谱纯;超纯水;磷酸二氢钾、磷酸、戊二酸、己二酸均为分析纯。2实验方法2.1色谱条件色谱柱:watersSymmetryShieldTMRP18反相色谱柱(150mm×4.6mmi.d.,5μm);柱温:35℃;检测波长:206nm;流速0.8mL/min;进样量:10μL。2.2实验条件缓冲溶液:配制浓度为0.01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至PH=2.1。流动相:将配置好的缓冲溶液与甲醇以85:15体积比混合,然后用0.45μm的滤膜减压过滤。标准溶液:用流动相配置不同浓度的己二酸戊二酸混合溶液,0.45μm的滤膜过滤。样品
3、溶液:用流动相配制一定浓度的待测样品,0.45μm的滤膜过滤后备用。通过自动进样器进样,色谱工作站记录并进行分析处理。实验完毕后,用高纯水及甲醇冲洗柱子。3结果与讨论3.1检测波长的确定用190~900nm紫外-可见光对标准溶液进行扫描,结果表明有机酸在206nm附近有较大的吸收,重复性好,不受流动相中其他物质的干扰,故实验均采用206nm波长进行检测。3.2流动相选择缓冲溶液与甲醇以85:15体积比混合,然后用0.45μm的滤膜减压过滤作为流动相。采用该混合溶液做流动相PH值稳定,同时该混合流动相用0.45μm的滤膜过滤可以防止缓冲溶液结晶堵塞色谱柱。而缓冲溶液和甲醇通过四元梯度泵混合作流
4、动相难以达到这种效果,因为水相的缓冲溶液遇到有机相的甲醇容易结晶。3.3标准曲线的建立序号己二酸质量/g戊二酸质量/g10.20.0120.40.0230.60.0340.80.0451.00.05表1标准溶液的配制图1己二酸的标准曲线图2戊二酸的标准曲线羧酸线性范围g/L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己二酸2—10y=504867x-660960.9994戊二酸0.1—0.5y=509338x-5473.70.9993表2己二酸和戊二酸的回归方程按表1准确称量己二酸、戊二酸,精确到0.0001g。用流动相溶解,定容至100mL。配成五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进样10μL进行色谱分析。线性回归处理峰
5、面积Y与有机酸含量X(g/L)的关系。回归方程列于表2中,所有物质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表明线性关系良好。3.4精确度的验证图3保留时间变化图准确称量己二酸,用流动相溶解配成标准溶液,连续进样10次进行色谱分析。从图3和图4可见,保留时间和测定的含量都在一定范围波动。经过计算保留时间的极差是0.09%,浓度的测定极差是0.58%。表明该方法测定的重复性良好。图4浓度变化图3.5准确度的验证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准确度,我们进行了酸碱滴定。精确称量己二酸标样于25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50ml蒸馏水,摇匀使其完全溶解。加3-5滴10g/L酚酞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标液【C(NaOH)=0.1mo
6、l/L】滴定至溶液呈微(浅)红色,并至少保持30s。同时取50ml水做空白试验。己二酸含量的平均值是99.35%。同时我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含量平均值是99.43%。由此可见该方法准确可靠。3.6加标回收率实验准确称量己二酸标样和样品,用流动相溶解配成五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进样10μL进行色谱分析。测定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39%、97.13%、96.75%、97.51%和98.53%均大于96%(一般加标回收率为95%—105%),说明该方法有一定应用价值。4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己二酸及戊二酸的方法简便、快捷,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为氧化合成己二
7、酸成分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文献[1]王向宇等,环己烯催化氧化制己二酸的HPLC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4,2(36),80-83[2]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编,HPLC液相色谱基本原理[3]王训遒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二酸、戊二酸和己二酸,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2,6(23),36-3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