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09年第29期(总第141期)现代企业文化MODERNEI~FI'ERPRIsECIJ删RENO.29,2009(CumulativetyNO.141)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谢婧(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文章总结了欧美高等教育评价具有四个典型特点:评价机构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人本化;院校自我评价的强化.提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关键词:欧
2、美高等教育评价;评价机构;评价标准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9-0218-02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来源于欧美国家,故欧美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分析,借鉴与学习,在教育评价方面也是如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相关的借鉴.一,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一)评价机构的多元化欧洲各国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有三类:第一类是由政府建立并拨款的独立的官方机构,如法国的全国评价委员会(CNE),丹麦的高等教
3、育技师保证和评价中心,以及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UGC)等;第二类是由高等学校建立的民间团体,如荷兰的大学合作协会(VSNU),英国的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委员会(CVCP)等:第三类是教育研究机构,如西班牙的全国教育质量与评价研究所.【可见,欧洲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组成并不单一,既有政府机构,又有民间组织;既有行政权力的领导,还有科研力量的参与;既能进行他评,也能开展自评.无论是院校还是公众,都有诉求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故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和公正.美国高等教育评估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鉴定(评估)机构为中
4、介性的"半官方"组织.哼实上,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通常由教育顾客(消费者),大学以及中介组织组成.这些中介组织负责调解,监督,评估教育服务,它们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学校代言人,更不是在政府与学校的一个行政管理层次,而是以独立,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参与高等院校管理的社会组织.在美国,中介组织直接对大学实施评估是一种最传统的模式,此类评估通常为:制定评估目标——设计评估程序和方法一收集数据——测量绩效.运用该模式进行评估的组织主要包括州高等教育管理与协调委员会(StateHigher
5、EducationGoverningandCoordinatingBoard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运用传统认证方法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AccreditingAgencies)以及马尔克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MalcolmBaldrigeNationalQualityAward)计划.叫介组织的参与,无疑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价更具自主性,自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美国西部地区社区和初级学院认证委员会实施认证时采用以下1O
6、个标准,它们是:(1)院校宗旨;(2)院校操守;方恨少"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也会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五)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以激起学习兴趣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学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成功与否并无绝对标准,好的考试成绩,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圆满的完成了练习等等,这些点滴微小的成绩均可视为成功.一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
7、的乐趣,同时也为英语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而让学习困难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答对了,就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将会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极大地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总之,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培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应列在教师教学日程的首位.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218一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效果.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1】陈舒(2).[2】哈默版社.2000参考文献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Ⅱ】_国外外语教学,1997,(英).怎样教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3]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